航空港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是保障区域群众生活、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供水生命线”。安全生产作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不可动摇的底线要求。为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航空港区南水北调办公室立足实际,紧紧围绕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核心环节,系统构建并深入实施水利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构筑起一道科学、严密、高效的安全防护屏障。
风险查找“一张网”,从“被动查”到“主动找”。打破以往零散排查模式,构建覆盖配套工程供水设备机组、19.7公里输水管线、91座阀井等关键设施及运行调度工作的全域排查网,组织专业团队开展拉网式排查,锁定4个等级共104项危险源,将风险查找从事后追溯转为常态化前置,全面掌握工程安全底数,为后续精准管控奠定坚实基础。
风险研判“一本账”,从“凭经验”到“靠数据”。摒弃传统经验化研判,建立风险研判数据台账。针对航空港区工程特点,将104项危险源科学划分为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实现风险等级的可视化与动态管理。通过定期召开研判会商会议,重点针对红色重大风险开展专题分析,制定一险一策,确保风险管控资源投向更加精准、决策更加科学。
风险预警“一键达”,从“等通知”到“收提醒”。依托“六项机制”系统化管理体系,打通风险预警信息传递通道,破除部门信息壁垒,实现预警信息由被动等待向主动提醒的转变。结合关键设施实时监控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即可第一时间触发预警,为风险处置争取宝贵时间,确保泵站设备及输水管线运行状态全程可控。
风险防范“一道墙”,从“软要求”到“硬约束”。将风险防范措施制度化,依据省级安全管理指南,结合我区管养工作实践,构建覆盖风险防控全流程的制度体系。针对不同危险源制定差异化防范方案,推动隐患动态清零,使防范要求转化为可执行、可监督的硬标准,切实筑牢工程安全屏障。
风险处置“一盘棋”,从“各自战”到“协同控”。构建跨部门协同处置机制,形成整体作战合力。例如,在小河刘泵站前池藻类异常增殖事件中,依托“六项机制”实现与干渠管理处、水厂的高效联动,快速解决问题,验证了研判与处置闭环的实战效能,显著提升了风险应对效率。
责任落实“一条链”,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建立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责任链条,将“六项机制”建设纳入考核体系,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杜绝责任虚化。通过开展6次专题培训,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推动责任落实从上级要求转变为主动履职,实现人人肩上有责任、事事落实有保障。
“六项机制”的深入实践,不仅构筑了安全生产的坚固防线,更重塑了航空港区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治理模式,工程持续保持“零事故”运行,隐患整改率达到100%,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水安全支撑和基础性保障。下一步,我办将聚焦长效机制建设与能力再升级,持续巩固安全生产稳定向好态势,全力守护好这条供水生命线的长久安澜。
编辑:综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