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架南北,天河通水来。
南水北调伟大设想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个连接梦想与现实的世纪工程就此起步。
历经60余载,南水北调实现了从构想到通水的伟大跨越。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10年来,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市累计供水突破10亿立方米,相当于14个彰武水库。其中,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市城市供水超8.6亿立方米,对我市进行生态补水近1.3亿立方米。供水量持续增长,水质稳定达标,南水北调供水有力保障了我市供水安全,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充分释放。
一条调水线:全市376.2万人吃上“南水”
“2022年之前,我们村用的还是地下水,不仅水质差,供水时长也得不到保障。”内黄县龙庆街道办事处魏庄村党支部书记魏艳伟谈起村里南水北调供水前的情况记忆犹新,“那时候家里的热水器一个月就要清理一次,不然洗完澡身上总感觉不舒服。另外,供水也有固定时间段,家家户户都得用水缸储水。”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前,魏庄村这种情况在我市广大农村中并不是个例。
据统计,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76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3.1%、河南省平均水资源量的78.2%。水资源总体状况并不乐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我市每年水量分配指标为3.34亿立方米,能有效缓解全市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2015年,汤阴县第一水厂率先通水。随后,我市第四水厂二期、第六水厂、第八水厂,汤阴第二水厂,内黄第四水厂,滑县第三水厂、第四水厂,林州第三水厂等8个水厂陆续通水运行。全市年取用南水北调水量逐年攀升。
为了让更多群众用上南水北调水,充分发挥南水北调综合效益,我市对南水北调分配水量指标进行了科学调剂;连续两年将城乡供水一体化纳入安阳市重点民生实事;积极扩大供水效益,实施了南水北调西部调水工程。
截至目前,我市除主城区外,内黄县及滑县均已实现“南水”全域覆盖,汤阴县也已具备“南水”全域覆盖条件。全市376.2万群众用上甘甜的丹江水。其中,近220万群众彻底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我们村现在用上南水北调的水,再也没担心过水质问题,而且村里实现24小时供水。群众啥时候拧开水龙头都有水。如今村里群众吃水、用水和城里是一模一样了。”魏艳伟高兴地对记者说。
一条发展线:突破制约因素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道口烧鸡作为家喻户晓的滑县特色美食,被誉为“天下第一鸡”,与北京烤鸭、金华火腿齐名,历经三百多年传承而不绝。
“南水”到来后,因与滑县原本“咸水”不同,水质清甜,没有水垢,熬汤时产生浮沫少,汤质也更好。以“南水”制作出的道口烧鸡风味更佳。全县300多家烧鸡企业实现提质增效,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跨越千里奔涌而来,“南水”不仅满足了企业用水需求,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大发展,还产生了新的投资机遇,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23年,随着南水北调西部调水工程正式通水,源源不断的“南水”汇入林州市第三水厂。弓上水库饮用水水源的功能被弱化,利用弓上水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被提上了日程。
该项目是豫北地区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项目。据初步估算,项目总投资达86.44亿元,工程建设期平均每年可拉动地方GDP近10亿元,提供各类就业岗位约3000个。项目建成后每年上缴税收约1亿元,将有力提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优化我市传统能源电力供应体系,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供了机会。
嘉士利、今麦郎饮品、中粮粮谷、安井食品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也相继追随南水北调水源而来落户我市,逐步形成了面及面制品、肉类深加工、速冻食品和休闲食品四大产业集群,590多个系列产品,累计带动产业投资120亿元,形成工业产值130亿元。
一条生态线:洹河下游水质稳定达Ⅲ类
乘上游船,赏洹河两岸旖旎风光,观安阳历史文化名人的传奇人生……近几年,洹河开启“夜游”模式,数以十万计的市民游客慕名前往,成为安阳文旅项目中的经典之作。
从一条“疾病缠身”的河流到一条承载文化价值的河流,洹河实现了“净化”到“美化”再到“文化”的提质升级。这背后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缩影。
“南水”到来之前,我市连续多年采取了控源截污、水面保洁、清淤疏浚等措施,洹河、汤河等河道及沿岸环境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受资源型缺水因素限制,我市河流水生态修复进度不尽如人意。
随着“南水”到来,引用丹江水对我市进行生态补水,进而推动我市河流水生态修复成为最佳路径。
10年间,通过对我市进行生态补水近1.3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河道水生态环境。洹河、汤河两条河流下游水质分别由补水前的IV类、V类水质提高到现如今的Ⅲ类水质,促进了水循环,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了洹河河岸公园和汤河湿地公园的功能,为我市市民营造了一个“近水、亲水、乐水”以及“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生态补水不仅让洹河、汤河等地上河水清起来、活起来,通过用足用好南水北调水、封停当地自备水井等办法,还有效补给了地下水源。特别是自2018年,我市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水位上升了5.44米。“南水”为我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守安全底线 护一渠清甜
南水北调工程之水,既是促进发展之水,又是促进改革之水。工程的综合效益不断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为了这一渠清水更好造福古城安阳,围绕“三个安全”,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坚持“4+1”(市、县区、乡镇、村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现场管理处)联动联防机制和“三结合”(地方、部队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现场管理处)工作法,压实各方责任,修订配套工程度汛方案和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绘制《安阳市南水北调工程防汛布防示意图》,多次组织开展防汛联合应急演练;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建立“问题、任务、责任”三个清单,实行台账跟踪管理、闭环整改销号。科学编制年度用水计划,严格计划管理,持续提升分配水量指标消纳;稳步推进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明确创建任务、时限,细化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采取规范阀井维养标准,印发实操标准、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统一各类工作标准,持续提升配套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加强配套工程日常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做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对全市14个现地管理站加装流量波动自动报警装置,随时跟踪观察和统计日用水量,发现差异及时提醒,人机配合,实现了配套工程流量波动自动预警全覆盖。配合做好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常态化管控工作,持续做好配套工程水质监测工作,定期对南水北调水质进行检测,我市境内南水北调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标准以上,确保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对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远程流控精准调度全覆盖,为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安全、供水安全和调度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水北调不仅是供水工程,更是保障水安全的战略选择,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持续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让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安阳实践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负责人表示。
编辑:安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