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工人日报:南水北调通水三年新变化(六) 被“激活”的古镇
时间:2017-12-21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

河南工人日报:南水北调通水三年新变化(六)
被“激活”的古镇

□本报记者 彭爱华

    水,能兴城,亦能废城。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我省几座历史悠久古镇的兴衰无不与水息息相关。南水来了,都为古镇带来哪些变化?记者寻着南水的足迹对古镇进行了探访。

    赊店镇:发展底气更足

    建造时间长达130多年的社旗山陕会馆位于社旗县赊店镇,有着“中国第一会馆”的名号,也见证着赊店这座因水而兴的古镇的兴衰。

    社旗县历史悠久,赊店镇为县城所在地,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境内有潘河、赵河、汉水支流唐河等河流,船只可从长江溯流而上。这里曾经航运兴隆,南船北马,商号林立,人口多达10万,成为四方货物集散地。后来,社旗县境内的唐河、潘河等水量日渐减少,水位下降,航运废弛,繁盛的场面渐渐褪去。

    11月28日,记者在赊店镇城墙边见到正带着外甥在潘河边玩耍的徐爱发。潘河里细细的水流蜿蜒在城墙根下静静流淌。

    “1950年左右潘河里能行船。”家住县城南太平街的居民徐爱发告诉记者。今年60多岁的徐爱发是土生土长的社旗人,在他小时候,潘河的水尽管没有昔日“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的壮观场面,但至少水面还很宽。而现在的潘河经常断流。

    记者从社旗县水利局了解到,社旗县水资源总量1.6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30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干旱,属于严重缺水地区,生产生活完全依靠开采地下水。

    由于地表河流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地下水抽取越来越艰难,县城发展受到制约,赊店古镇先天的旅游资源也不能得以开发。

    社旗县南水北调办主任苏向坡介绍,2015年社旗县实现了试通水,2016年1月,社旗县第一座自来水厂——南水北调配套水厂一期工程正式以每日2万立方米的供水能力,向2万多户居民家通水,近6万人喝上丹江水。目前,二期水厂土建部分已完工,三期正在积极筹备中,未来的日供水能力将达到8万立方米,为县城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据我们监测,县城地下水水位已回升4米多。”县水利局水政股股长曹枫说,丹江水不仅让社旗县城供水更有保障,生态效益也日渐显现。南水北调通水以来,1300万立方米丹江水滋润着古镇的角角落落。

    社旗县除了拥有历史悠久的山陕会馆,还有远近闻名的美酒。苏向坡告诉记者,水厂二期、三期都建成后,未来工业园区及酒厂都将用上南水北调的水。丹江水来了,县域经济发展底气更足,古镇旅游开发也就更有保证。

    神?嫞捍啥冀饪?

    与因水而兴、从水陆要冲到日渐缺水的赊店古镇相比,“钧瓷之都”神垕镇“渴”了千百年。

    “神垕是600多年的建制镇,钧瓷始于唐,兴于宋,历史悠久。”11月29日,神垕镇人大主席靳峰伟介绍。

    神垕镇,三面环山,地处深山区,位于禹州市区西南20公里,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辖10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在20个村(居委会)中,只有两个村地下水比较充裕,其余都是严重缺水的地区。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是靠着天上的雨水和水车拉水进行生产生活,水窖和水车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

    上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用水难题,镇里建设了水厂,在水资源较丰富的翟村打井,通过“东水西调”解决镇区水厂水源问题。到2011年,井水枯竭。后来水厂又使用纸坊水库的水,但也只维持了一年。

    缺水,成为古镇发展的一块心病。2015年1月,丹江水终于流进神垕镇。南水北调的水让神垕这座千年瓷都“解了渴”,过去雨窖收集的雨水被用于绿化。2015年以来,神垕镇投资500万元,绿化荒山600亩,几十年未见的山泉如今也汩汩涌出。

    神垕镇近年来也先后获得了“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成为魅力独特的一座中原古镇。

    道口:运河明珠焕发生机

    “滑县大运河,亦名卫河,乃中国隋唐大运河之璀璨明珠,千百年流淌不息,膏润无穷。”11月30日,在滑县道口镇临河步道旁,记者看到《重修滑县大运河城墙码头碑记》详细记载着道口古镇的辉煌过往。

    流经滑县境内的卫河水运上达新乡百泉,下抵天津,“日见千帆过,百船泊道口。”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日进斗金”让处于卫河岸边的道口古镇发展成为豫北重镇,获得了“小天津”的美誉。

    然而随着交通运输方式及卫河水位下降,卫河于上世纪70年代断航,运河河道日趋狭窄,河岸杂草丛生,沿岸商号、店铺大多人去楼空,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废弛退化,河道内污水横流,成为“天然垃圾场”,道口千年古镇落寞为现代都市的“棚户区”。原生态古河道、残损的码头、斑驳的古墙、历史街区古建筑,见证了这座古镇昔日航运的繁盛。

    运河航运的衰败也正是道口这座曾因水而兴、又因水而废千年古镇水资源兴衰的一个缩影。

    随着运河断航,道口经济的航向也发生了偏转,有着130多万人口的滑县成为豫北产量大县,黄河水和地下水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滑县南水北调办主任李耀忠介绍说,滑县被列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受水区,从长远看对古镇发展再现生机具有前瞻性的意义。2016年12月31日,滑县正式通水。滑县道口镇、城关镇、产业集聚区20万居民,从此饮上甘甜的丹江水。

    11月30日下午,冬日阳光照耀着波光荡漾的古运河,水面宽广,水量丰沛,几只水鸟在追逐嬉戏。正在逐步改造升级的道口古镇、古色古香的老街规模初具,古运河在南水的滋润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原文链接:http://www.hngrrb.cn/hngrrb/html/2017-12/21/content_67244.htm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