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许昌:昔日“莲城”重现清波
时间:2017-12-13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

许昌:昔日“莲城”重现清波



    □本报记者张海涛高长岭本报通讯员薛雅琳

    许昌,历史上曾是美丽的“莲城”,后来变成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这里重现了北方水城的动人面貌。11月底,记者走进许昌,探寻这一转变背后的故事。缺水的“莲城”

    历史上的许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夏季护城河里莲花盛开,有着“莲城”的美誉。

    后来,许昌水资源不断减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大规模开发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一些工厂因水源不足被迫停工,国家棉纺厂曾有意在许昌建厂,最终因水资源缺乏而无奈放弃。

    近年来,许昌更是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缺水之城,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1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问题长期并存。

    穿越许昌市区的3条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污染问题突出,水生态环境恶化,“水问题”严重制约着许昌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历届许昌市委、市政府和几代许昌人都在兴水利、丰水源上不懈努力,不断与相邻的兄弟市大打“夺县争水”战,高价从其他地区买水,但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

    驰援的南水

    南水北调通水后,为许昌破解水资源困局、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

    2014年12月,清凌凌的丹江水长途跋涉而来,源源不断注入许昌干涸的大地。

    许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年均分配许昌水量2.26亿立方米,相当于给许昌增加了两座大型水库。三年来,许昌市累计受水3.08亿立方米,供水面积达到174.5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65万。

    过去,许昌城市供水主要靠北汝河水,不仅水源不太充足,而且汝河水质仅达到Ⅲ类。

    “过去自来水水质硬,家里茶壶水垢很多。用上丹江水后,不仅水垢不见了,口感也比过去有很大改变。”家住莲城大道的市民牛梅告诉记者。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许多居民家中的净水器也“退役”了。

    重生的“水城”“过去非汛期清潩河基本没水,现在常年有水,各种水鸟也多了。”许昌市清潩河泘沱闸管理所的职工解思专告诉记者。管理所有一口水井,水位也比过去上升了三四米。

    这是许昌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南水北调通水后,让许昌市捉襟见肘的水资源状况大为改观。原本作为城市供水水源的北汝河河水被置换出来,成为生态用水,每年可向市区水系供水8000万立方米,同时充分利用再生水,实施了水系连通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9月1日起,许昌市水系连通工程开始试蓄水,颍汝总干渠上的闸门缓缓升起,河水喷涌而出,流入许昌市区7条河流、2条水渠和8个湖泊。这天起,常年忍受缺水之痛的许昌开始变得生动起来。

    许昌目前已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胡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新格局,呈现出“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今年5月,许昌市刚刚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验收,长期“干渴”的许昌如今河畅湖清,水韵悠悠。

    同时,作为南水北调受水区,许昌还对城市规划区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590多眼自备井全部实施关停,年压采地下水1360万立方米,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2米多。

    城区水系连通后,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新活力。

    2016年春节长假,护城河吸引游客近40万人次,北海公园仅在大年初一就有超过5万人次的客流,许昌出现了“满城尽是看水人”的盛况。2016年许昌市旅游综合收入7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4%

    在荷香中入梦,在水声中醒来,正成为许多许昌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因水而困、因水而忧的北方城市,如今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之清、水之畅、水之美已经成为许昌一张最靓丽的名片。

    从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变成令人赞叹的“北方水城”,在美丽嬗变的背后,有一个重要功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未来,一渠清水还将为这座北方水城不断注入生机活力。

原文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7-12/08/content_206513.htm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