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南国早报:一江清水向北流 寂寞花洲闻书声
时间:2015-11-05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

游河南郑州,看南水北调工程,访花洲书院

一江清水向北流 寂寞花洲闻书声

 

湍河渡槽。 《大河报》供图

花洲书院的江南韵味。 南国早报记者 伍鸽玲摄

 

南国早报记者 陆冰梅

10月下旬,第二十届全国晚报(都市报)年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会议期间,与会老记老编们采访了南水北调工程,探访了文化底蕴深厚的花洲书院。

人间大爱建成生命之河

 “南水北调工程”听闻已久,但在看到它之前,它只是一些新闻报道里枯燥的数据:“南水北调”是国家战略性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总干渠全长1277公里,河南段731公里,占全线的57%。为保护水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各地不惜代价治污染、保水质,率先取缔了黄姜种植和加工产业。自2003年以来,累计关停并转移污染企业1000多家。

此次采访的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当地人称“小太平洋”的丹江口水库。20141212日,渠首工人打开丹江口水库闸门正式放水,该工程解决了豫冀京津沿线20多个大中城市的用水问题。现在,这里碧波荡漾,青山环绕,南水北调生态走廊已初具规模,静静守护着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II类标准。在游览过程中,有工作人员从水库里取上两壶水,让大家品尝,其味道与普通矿泉水无异。

湍河渡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第一个大型控制性工程,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U”型渡槽工程。所谓“渡槽”,也就是水上立交,是为避开流经此处的湍河而建。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湍河渡槽及造槽机气势恢宏,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工程景观节点,可谓“千里干渠第一跨”。

“南水北调”工程巨大,创造了穿黄工程、沙河渡槽、湍河渡槽等无数个工程奇迹,攻克了膨胀土处理、高填方、高地下水位、煤矿采空区等复杂难题,淅川县16.54万人踏上搬迁之路。可以说,是无数人的汗水和大爱建成了这条生命之河。

花洲书院感受文化传承

花洲书院不若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这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声名显赫,但名作《岳阳楼记》却诞生于此。

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公元1045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范仲淹谪守邓州,为当地学风不兴而忧心。后来他看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雅,觉得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便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亲自到书院讲学,让邓州文风大振。

当年的范仲淹在这里创建了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挚友腾子京贬官岳阳后,重修了江南名楼——岳阳楼,并恳请范仲淹作记。1046年的九月十五这天,范仲淹端坐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前,挥笔写下《岳阳楼记》。而花洲书院也因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心中的一处文化圣地。

千年光阴一如白驹过隙,花洲书院屡遭战火焚毁,又历经修葺。今日在邓州城内往东南走,不远便可见一处竹柏掩映、亭台错落的园林式建筑,这便是花洲书院了。

目前的花洲书院有各类古建筑、仿古建筑66座,至今保存着春风堂、万卷阁、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历史建筑,还设有中国书院博物馆、范仲淹纪念馆、习仲勋纪念展馆、中国廉吏文化展馆、姚雪垠文学馆以及诗文书法碑廊,蔚蔚大观,令人流连忘返。

花洲书院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中西部书院建筑群为北方风格,浑厚大气;东部百花洲建筑却是江南园林风格,小巧玲珑。据说范仲淹是苏州人,当年他是按照家乡的建筑风格建百花洲的。这个位于中原的书院确实融入了很多江南元素,譬如采用多为江南园林所用的灰瓦,还有造型丰富而别致的回龙榭、碧水之中的甲山廊亭,处处透着一股江南烟雨的味道。

当年范仲淹常常在书院里“主人高歌客大醉,百花洲里夜忘归”,或击鼓高歌,或迎风长啸,恣意张扬。又或于书院内执经讲学,讲者娓娓道来,听者如沐春风。近千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文状元贾黯、贤相李贤、丁声树、姚雪垠、二月河等杰出人物。如今的书院已无往日的朗朗书声,间或有游人前来观赏,更像是一处休闲的游览地。只是置身修复一新的花洲书院,读着石刻上当年范公所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看着一道铁门之隔的学校里欢乐嬉戏的孩子,恍惚间,竟也有了穿越的感觉,如梦回宋朝……

 

来源:南国早报 2015114日 记者 陆冰梅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