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贵州都市报:碧水丹心 千里之行始于此——丹江口水库
时间:2015-11-02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

碧水丹心 千里之行始于此——丹江口水库

 

http://travel.gog.cn/pic/003/002/134/00300213403_bcb171a7.jpg

http://travel.gog.cn/pic/003/002/134/00300213404_373cbeb5.jpg

一望无际的丹江水

http://travel.gog.cn/pic/003/002/134/00300213405_0d11ff76.jpg

渠首起闸,清水北上

http://travel.gog.cn/pic/003/002/134/00300213406_0c0a3a72.jpg

喝一口清甜的丹江水喝一口清甜的丹江水

http://travel.gog.cn/pic/003/002/134/00300213407_1fe0da3a.jpg

湍河渡槽

  汉水丹江合为一泓清流,由南向北,承载智慧、越过艰辛,沿着中原大地上人工修造的明渠和渡槽,将几千年逐鹿沙场的人和事一贯而过。

  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河南拥有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众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而在这个内陆省份的西南,紧邻着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称、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金秋十月,走近南水北调源头,这是一场与水的盟约。

  北上之水

  一池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上。河南南阳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又是重要的水源区和主要淹没区,既有移民工程,又有输水干线工程和受水配套工程,是总干渠渠线最长、工程量最大、投资最多、任务最重的省辖市,在整个中线工程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南阳段总干渠穿越南阳境内淅川、镇平、宛城、卧龙、方城、高新、南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7个县区和邓州市共27个乡镇,全长185.5公里,约占河南段的1/4,中线全长的1/720141212日,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缓缓开启闸门,清澈的汉江水奔流北上。

  这项福泽中华的史诗工程,从长江最长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利用南北将近100米的高度落差,让清水一路自流,经过河南、河北,最终到达北京、天津,为4个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分布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水域横跨鄂、豫两省。丹江水库水量丰富,被称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湖”,更是有“亚洲天池”的美誉,湖光山色阔气非凡。这里也是旅游的最佳去处,库区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江面上有四通八达的航线,库区内有自成体系的公路,两岸为岩溶山地,有较大喀斯特溶洞多处,洞内有石柱、石钟乳、石笋,自然景观独具一格。丹江水面碧波千顷,天水一色,盛满一杯清澈透明的丹江水,饮入口中,润进喉头。

  这里还生活着“喝着矿泉水”长大的丹江鱼,由于丹江水库有着优良的水质和丰富的饵料资源,丹江鱼其形态结构和品质特色与其它江河、湖泊的鱼有差异,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味道鲜美细嫩,没有泥腥味儿。

  开源节流

  陶岔村,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竣工之后才渐渐为人所知,它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现在,因为渠首,它被冠以“渠首第一村”的头衔。如今的陶岔村通过旧村拆迁和新村绿化,已经成为集旅游、商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风情小镇”。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和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被喻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缸”,陶岔渠首闸坝枢纽恐怕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龙头”。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上游引渠段全长约4.4千米,闸坝顶高176.6米,引水闸分3孔,闸总宽31米,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可达420立方米/秒。站在坝桥上向下俯瞰,一江清水从闸口倾泻而下,一路高歌北上。

  丹江清流自陶岔渠首引出后,经明渠在跨越湍河渡槽,渡槽工程位于邓州市十林镇与赵集镇之间的湍河上,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第一个大型控制性工程,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U”形渡槽工程。据了解,水渠跨河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倒虹吸,另一种就是渡槽。淅川、邓州境内的南水北调明渠基本上是地上悬河。

  值得一提的是,湍河渡槽是目前国内同类工程中跨度最大,单跨过水断面最大、单跨重量最大的输水工程。湍河渡槽施工工艺先进、技术含量高,在国内首次引入造槽机“原位现浇”技术,结构设计新颖,施工工艺和设备制造史无前例。湍河渡槽气势恢宏,极具观赏价值,是南水北调工程形象的核心吸引物和重要的工程景观节点,可谓是“千里干渠第一跨”。

  历史迁移

  当京津冀豫4省市的人们喝上来自中国腹地汉江甘洌爽口的清水时,原本居住在鄂豫交界丹江口水库区域的34.5万人,已在新的家园开始新的生活。这个群体的舍弃和奉献,使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

  水利工程移民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按照规划,河南、湖北两省丹江口库区共需搬迁30余万人,其中河南省淅川县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全部集中在淅川县,涉及11个乡镇,单县移民人数为我国水库移民史之最。

  河南启动淅川移民搬迁工作时,选择了全部省内安置的方案,在两年多时间里,需外迁安置到河南25个县126个乡镇,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大的移民量,在中国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轰轰烈烈的大移民早在两年前结束,一个个移民新村散布在干渠沿线,守望着千里长渠。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移民新村多数已经完全融入当地。整齐的联排小楼、完善的基础设施、崭新的小汽车,几乎成了移民村的标志。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丹江口水库建设之初,库区就经历了一次大迁徙。1952年,毛泽东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自此,南水北调这个伟大构想拉开序幕。195891日丹江口水库大坝破土动工,河南、湖北两省17个县10万民工以部队模式建制,挑着干粮和工具汇集丹江口工地,仅用了三个月,成功拦截汉江。随着丹江口水库水位渐高,湖北郧阳地区(今十堰市)和河南南阳地区三个县被淹,共需移民38万余人。其中河南淅川县362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水淹没,“一脚踏出油”的丹阳川、顺阳川、板桥川三川平原的28.5万亩耕地,连同楚始都丹阳从此沉睡江底。20.2万淅川人背井离乡,迁移到青海、湖北等地。

  水下沧桑

  据说丹江口水库淹没的腑地就是楚国的古都丹阳。这里一直是兵家争夺的要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迹和文物,为特独特的自然景色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1958年开始建丹江口水库,到1967年第一台机组发电,丹江口水库第一次蓄水时,河南淅川老县城、龙城,因地势低洼相继沉没水中。不少考古专家认为,龙城就是学术界一直在寻找的楚国始都“丹阳”,屈原流放时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国殇》里描写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蓄水还将湖北两座古城淹没。一座是郧阳古城,另一座是均州古城。均州上自夏商已封地,战国时称均陵,秦代置武当县,隋开皇五年改为均州,至民国元年始称均县。据历史学家研究,孔子、屈原都曾到过均州;戏剧中的陈世美、秦香莲,也都是“湖广均州人氏”。郧阳府则有“楚中之雄图”之谓,城中魁星楼、春雪楼闻名遐迩。

  丹江流域是古代江汉流域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表明,丹江口水库及周边区域自古就是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这里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并存;有夏商周时期、两汉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以及明武当山“皇室家庙”的大规模兴建等等几乎囊括了从人类起源发展到以后各历史时期的各个阶段,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镶嵌在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两岸的一处处古代文明遗存,仿佛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起了一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来源:贵州都市报 20151030日 记者罗玮 杨兴波 摄影报道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