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中国南水北调报:溯流寻梦 饮水思源——京津市民代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侧记
时间:2015-10-27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

溯流寻梦 饮水思源——京津市民代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侧记

 

参观沙河渡槽,仔细听取工作人员介绍。朱文君

  “我们是幸运的,回去后,我一定要为南水北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013日至16日,61岁的天津市民孔祥瑞一直沉浸在喜悦里。这位从天津港走出来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北京、天津两市各行各业的39名代表一起溯流而上,一路近水、亲水、观水,全程考察了中线工程。

  “没来之前,只知道天津市民喝上了南水北调水,但这水是怎么来的,知之甚少!”孔祥瑞实话实说。四天来,他边走边看边听边问,真正了解了这项伟大工程背后的艰辛与奉献,“只有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集中力量办成这件大事,实现这个惊天的梦想,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欣喜:一渠清水安全北上

  中线工程自20141212日正式通水以来,这条天河将水源区和受水区的人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时值金秋,北京、天津市民代表考察中线工程,这句诗此时最能表达他们对水源区人民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的感恩之情。

  出发之前,市民代表们第一次在家门口的中线工程现场相聚,开启梦寐以求的千里行程。在曹庄泵站,当看到欢畅流淌的南来之水,天津市百货大楼客服部经理魏连明深有感触,“如果说水的牧歌属于河道,那么南水北调的欢唱应当属于那些默默奉献的工程建设者!”

  在中线工程的终点——北京团城湖,北京市昌平区中医院主治医师刘丽萍把按比例缩小版的中线工程铜铸模型看了又看,陶岔渠首、北汝河倒虹吸、沙河渡槽、穿黄隧洞、PCCP管道等等,一个个工程名称虽然陌生,但与眼前的模型一一对应后,那一个个鲜活的工程形象,已经让她心驰神往。

  高速铁路使千里行程如有神助。中原腹地的郑州秋高气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备调中心大厅宽敞明亮,自动化调度系统让代表们大开眼界:运行管理人员足不出户,依靠水利、通信、信息、自动控制等技术,通过大屏幕,便能实时监测全线水情,实现调度过程自动化和运行管理信息化。

  “万一自动化调度出现故障怎么办?”有代表产生疑问。“现阶段主要采用以自动化调度系统为基本、结合人工校核的输水调度方式。若自动化出现故障等特殊情况下,便实施人工调度。”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副局长王江涛回答。

  “现场值班的人万一不能及时赶到呢?”王江涛笑着进一步介绍,河南分调中心和沿线管理处中控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严格执行调度指令,及时上报水情数据,严密监控工程运行状态,同时,还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

  水质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渠首环境监测应急中心,代表们找到了标准答案。“去年11月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定期开展地表水质109项常规监测和50项因子的应急监测,在环丹江口库区及河流入库处建成了12个自动监测站和一个浮标站,全天候实时监测监控,并与国家及受水区沿线省、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信息系统联网,实时传输。”该中心副主任黄进介绍说,“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多年稳定在二类及以上标准,完全符合调水要求。”

  中线工程辖区内的水质监测同等重要。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环保司李道峰向代表们娓娓道来:“我们共设立4个水质固定实验室,布设了13个自动监测站,每月对全线28个固定监测断面开展常规监测,每天分析水质监测结果,实现对引水水质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同步监控,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感动:移民和建设者最伟大

  沙河渡槽长达12公里,综合规模世界第一。U形槽身一次成型,结构设计工况复杂,“槽上运槽”的槽身架设技术先进。

  置身这条腾空欲飞的长龙,参观的代表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项工程如何从伟大的建设者手中一点点描绘出来。“一片槽体重达1200吨,架槽机施工开创了大型渡槽预制吊装架设的先例。”这让大半辈子跟天津港起吊设备打交道并不断革新的孔祥瑞惊叹不已。

  “像沙河这样的渡槽,在中线工程有大大小小26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综合司司长程殿龙成了现场义务讲解员,他的身旁聚拢了一大批市民代表和媒体记者,“最可怕的是膨胀土,这是工程施工界的‘癌症’,穿黄隧洞是中线的‘咽喉’,一百多公里的高填方段如高悬的一把‘利剑’。中线工程管理跨度之大、管理层次之多、利益主体之多、协调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面对千钧重担,广大建设者拧成了一股绳,持续攻坚,一决高低。他们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在质量监管方式上创新,恪尽职守,攻关夺隘,以无穷的智慧,用汗水、泪水和血水铸成了这条千里长渠,涌现出了像陈建国、蔡建平等一大批劳动模范。

  “中线工程建成通水真的太不容易了!”代表们静静地听着,有的围着沙河渡槽工程纪念碑,默诵那一行行碑文;有的拿起相机,在沙河渡槽前留下纪念;有的把感悟写下来,及时分享到朋友圈……

  在淅川县九重镇桦栎扒移民新村,代表们参观了村部、卫生室和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详细了解该村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发展情况。看着当时移民大搬迁珍贵的画面,代表们难以掩饰感动的泪水。

  “就在我的身边,有一百多位移民干部累倒在了现场。有一位移民干部晕倒后正在卫生院输液,听说我要去看望他,拔了针头又上了搬迁现场,像淅川县委机关党委副书记马有志、上集镇司法所副所长王玉敏等10位党的优秀基层干部,在移民大搬迁中,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地倒了下去。”河南省移民办主任崔军充满深情地介绍着,代表们眼里含满泪水,静静地听着、记着。

  “丹江口库区三十多万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太伟大了。我希望南水北调移民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成为更强大的力量,激励每一个人,永传不止!”座谈会上,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的唐欣动情地说道。

  是啊,从伟人的最初构想到变为现实,整整一个甲子。南水北调一直是新中国的伟大梦想。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南水北调移民群众把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他们认为,所做出的一切奉献无上光荣,这都是应该的!我们的移民难道不是天底下最可敬最可爱的人吗?

  收获:永远怀一颗感恩之心

  从一知半解到深入思考,从漠不关心到自觉行动,这一次短暂的中线工程千里之行不仅是一次圆梦之旅,更是一次心灵荡涤之旅。

  “这次考察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对南水北调的认识,真正唤起了我对中国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并开始深深的思考。”站在渠首大坝,遥望着丹江口库区的方向,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俊峰说,“中线工程通水后,有人认为北京可以高枕无忧大发展了,大错特错!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必须以水定城,量入为出,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

  “南水北调其实调得是河南、湖北和陕西等水源地人民的心血啊!为了保护这一库清水,水源地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我们每个人的认识只有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才能更加珍惜南水北调每一滴水,才会从内心深处节约用水。”《天津日报》社每日新报主任记者郭晓莹告诉记者。

  “这水来得真不容易!”芦顺来和王永革来自于北京市一百户节水家庭,通过自主的小发明小革新,他们掀起了低成本节水的新革命。“我们不仅要大力推广家庭生活节水小装置,还要广泛宣传南水北调的伟大意义。”

  应尽快建设自己的博物馆,系统总结南水北调精神,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学习;要像神舟飞船进入太空一样,将南水北调知识写进语文课本,使孩子们从小就对这项伟大的工程产生兴趣……除了表达对组织这次活动的感谢之外,北京和天津市的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真诚的建议和意见。

  当然,此行也有遗憾。天津市百货大楼客服部经理魏连明考察中线工程之前,答应82岁的老母亲,一定替她到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而牺牲的烈土墓碑前鞠躬凭吊。但因为相关设施没有建成,他没有完成老母亲的嘱托。他表示,回去后,一定会把此行收获的一点一滴说给母亲听,让老人家安心!

就要返程了,大家依依不舍。北京市市民代表团首先发出倡议书:节约用水,用实际行动感恩南水北调,把南水北调移民和工程建设者的动人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向日夜守护一渠清水永续北上的工程运行管理者致敬!

 

来源:南水北调报  20151023 作者 许安强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