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光明网:第二届南水北调移民寻根文化节在河南淅川举办
时间:2015-04-09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

第二届南水北调移民寻根文化节在河南淅川举办

 

光明网讯(记者丁艳)“根在淅川,记得乡愁”。45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金河镇南山脚下的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天,第二届南水北调移民寻根文化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数千名搬迁到青海,湖北荆门等地的“老移民”和搬迁至河南新乡,郑州等地的“新移民”通过寻根文化活动重聚一堂,感受着浓郁的乡情。

淅川县是全国移民大县。自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起,先后有20.2万淅川移民历时20年,分6批迁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县市。上世纪70年代水库蓄水后,全县淹没土地面积362平方公里,其中淹没耕地28.5万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淹没县城1座、大小集镇14个,还有大量基础设施,淅川最为富饶的沿江三大川基本淹完,各项淹没实物指标直接损失7.4亿元(时价)。随着本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位线的提高,淅川县再次搬迁16.5万移民。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算式,更是一本情感账。挥一挥手,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鞠一鞠躬,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淅川近40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当天,借移民群众清明节回乡祭祖之际,文化部组织艺术家小分队赴“南水北调水源地”淅川县慰问演出,来自北京的艺术家们,通过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演出活动表达受水区人民对移民的谢意,慰问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出巨大牺牲的广大移民群众。

站在移民文化苑那棵老皂角树下,凝望着它新发出的嫩芽,来自老城镇武贾洲村42岁的移民全兴乐眼眶泛红:“这棵皂角树从我记事起就有了,现在每年清明回来看看这棵树,无论以后走到哪里,淅川都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根都在这里!”

风淡雨轻思故人,清明雨上泪痕痕。清明节总是让人感到离愁,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前,一位“老淅川”望着淅淅沥沥的细雨下个不停,他表情凝重又充满希望的说道:“下吧,下吧,北京缺水,淅川下雨就可以往北京送水了。淅川北京一家亲啊!”老人边说边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雨滴,激动的声音在颤抖。

以前乡亲们都爱在老家房前屋后的古树下围着吃饭,现在,古树是历史的见证,是南水北调的见证,是几十万淅川人“身在他乡,根在淅川”的见证。活动举办方特地将为回乡寻根的老乡们准备的“千人宴”设在了移民文化苑的上千棵古树之下,还为乡亲们准备了“大锅饭”,酸菜炖肉、丹江鱼等家乡菜以及小米黄酒,让这些远走他乡的亲人们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哪里的人都是一样亲,哪里的水土都养一方人。安置地政府大力支持移民创业并提供政策援助和资金支持,外迁淅川移民也纷纷把安置地政府和乡亲的关心帮扶当作再创新业的动力,很快融入当地社会,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九重镇唐王桥金银花产业基地是福森集团与九重镇唐王桥村合作发展的产业项目,河南福森药业(集团) 按照淅川县委、县政府金银花产业发展战略部署,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种植农户提供苗木、技术指导等服务,给予资金支持,施行优惠保底价格收购,辐射带动全县农民种植,不仅保护了渠首生态,而且实现了百姓致富。

丹江滔滔,说不尽移民的心里话;伏牛隐隐,诉不完移民的故乡情!在发展中移民、在移民中发展。淅川移民重建家园奔赴小康的号子正激荡九州。

 

来源:光明网 201546记者丁艳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