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大河报:热血和汗水铸造“移民精神”
时间:2014-12-23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

热血和汗水铸造移民精神

 

记者郭启朝通讯员屈连文

本报南阳讯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及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更是河南唯一的移民迁出县。淅川移民搬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历时半个世纪,先后动迁近40万人,是中国水利移民第一县。淅川人为了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舍小家为大家,谱写了一曲“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

移民迁安,奏响世纪壮歌

淅川县是全国移民大县。自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起,先后有20.2万淅川移民历时20年,分6批迁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县市。随着本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位线的提高,淅川县再次搬迁16.5万移民,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库周肥沃良田几乎淹没殆尽,各项静态淹没损失近100亿元,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两省六县市之首。

作为河南省唯一移民迁出县、主要安置大县,全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16.5万人,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1312个组,相当于湖北省五个县(市、区)移民总和,超过了三峡库区外迁移民总量。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淅川县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总体部署,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县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移民迁安工作实现了“安全、和谐、按时、全部”搬迁和“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

目标,于20111026日完成搬迁。

据统计,移民大搬迁期间,淅川县共投入人力110多万人次、出动车辆10多万车次、维修道路284公里、架设供电线路3753千米、开展医疗服务2.6万人次,有10名党员干部牺牲在移民迁安一线。淅川县广大干群在大搬迁中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我国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铸造了感天动地的“移民精神”。

治理污染呵护一江碧水

2003年起,淅川县不等不靠,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对泰龙纸业等338家冶炼、化工等企业实施关停并转。

2013年以来,淅川县对环库区河道排污口及全县220家企业逐一拉网排查后,再次“断腕”,对丰源氯碱、广智源合金、宏森铁业、粉末冶金等12家企业予以关闭或促其转型升级,并要求九信公司等6家企业限期整改。这次关停,直接经济损失5.7亿元,间接损失也有3.9亿元,年减少税收8000余万元。

在做好工业治污的同时,淅川县还通过取缔库区网箱、全民护水行动、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洁净丹江水,呵护水源地,建设美丽渠首。从20143月开始,淅川县先后拆除库区4万余网箱,确保通水后,一渠清水直送京津。

生态蝶变,实现水清民富“发展是第一要务,生态是第一责任。淅川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溶在碧水里’的发展理念,找准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建设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载体,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谋求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确保让京津冀人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县委书记马良泉说。

为加速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淅川县改变行政干预的传统做法,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奖补措施等,用市场化机制刺激产业发展,最大化激活生态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淅川县30多万亩荒山尽披绿装,丹江两岸,满目皆绿,清新宜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结合。截至目前,全县初步建成了竹博园、泓森植物园等标准较高的精品示范园10余个,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面积已达18万亩,年产值达6亿多元,20万农民由此端上了“绿饭碗”。

为有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淅川县还坚持不懈推进造林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全县活跃着35支造林专业队,每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合格面积连续6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位次。近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3.2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退耕还林4.1万亩,为水源地构筑了一道生态屏障。

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后移民时代”的淅川,正在向水清民富的目标迈进!

 

来源:大河报 20141213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