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世纪工程”中的“安阳亮色”
时间:2014-11-28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量:

“世纪工程”中的“安阳亮色”

 

南水北调穿漳工程

安阳河


洪河

彰武水库

汤河

社区居民休闲广场

城区优美的环境

2006928日,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上午10时,在安阳市殷都区南士旺村举行的隆重开工仪式上,随着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的一声令下,礼炮震天,彩旗飞舞,数十台挖掘机欢快地轰鸣起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段安阳工程正式开工。
  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在河南境内的首开主体工程项目,其开工建设标志着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前期准备工作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附近村庄的群众齐聚开工现场,共同见证了那一历史时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从设想、立项到开工,横跨半个多世纪,被称之为“世纪工程”。
  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举世瞩目,作为水源地和渠道最长、投资最大、移民最多的省份,河南省被视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战场,而位于河南段最北部、中线工程开工最早的安阳,则备受世人关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在安阳市境内全长66公里,穿越安阳县、汤阴县、殷都区、龙安区、文峰区、高新区6个县区的14个乡镇、85个行政村。除主线工程外,安阳市需要配套建设总长约120公里的输水管线,通过连接主干渠上的4个分水口,将南来之水源源不断输送到9个县区,从而使数百万人受益。
  从2006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安阳段率先破土开工,到今年3月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组织的通水验收中安阳段率先通过验收,安阳市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先人一步实现了“两个率先”。这“两个率先”,让世人见证了“世纪工程”中的“安阳速度”和“安阳效率”,安阳人用他们的坚韧和执着,在世纪伟业中涂抹上了浓浓的“安阳亮色”。
  初冬时节,豫北大地,天清气朗。横贯南北的“世纪工程”,如长虹卧波,蜿蜒北向。那缓缓流淌的一渠清水,安详而静谧,仿佛在轻声叙说着昨日感人的故事……

征地移民的“安阳速度”
  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在开工仪式上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安阳段工程是河南省第一个开工的委托管理项目,具有探索和示范的重要作用。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要努力把安阳段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一流工程,为后续工程建设树立样板和楷模。
  一流的工程,需要一流的环境。在安阳段工程项目中,安阳市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工作,努力为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那么,当时的工作难度又有多大呢?资料显示:安阳段工程需要跨河道35条,跨铁路3次,腾出永久用地13152.8亩,临时用地14631.8亩,需迁建电力、通信、管道等专项设施197处,拆迁房屋面积8.45万平方米,拆迁企事业单位29家、农村副业点74个,建设集中居民安置点8个,搬迁居民近1800人。总干渠外,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安阳市还有120公里配套工程,所涉及的用地征迁、管线铺设、资金兑付等问题,比主线工程更繁杂。
  面对量大、面广、繁琐、复杂的土地征迁、移民安置工作,安阳市委、市政府把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提出“安阳要创一流施工环境,为中线工程做样板”。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市人大每年都会组织省市人大代表亲临现场视察,对总干渠征地拆迁、总干渠两侧水源区保护、配套工程建设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南水北调沿线县区政府实行县区领导包乡,乡镇、街道干部包村,党员干部包群众的方法,层层落实征迁责任。各有关县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深入基层,带领乡村干部,逐标段、逐工地、逐村排查征迁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先易后难,迅速突破。
  在征迁工作中,安阳市各级征迁工作人员深入基层,驻扎基层,倾听民意,将政策交给群众,使广大群众详细了解各类土地、房屋及地面附属物赔偿标准。在补偿金额上做到村中有公布榜,群众手里有明白卡,心中有明白账。针对征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在获得批准后及时组织实施。为了做好征迁工作,地方干部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当时,“52”(5个工作日加上两个休息日)、“白+黑”(白天加黑夜工作时间),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征迁工作需要舍小家为大家。驸马营属于汤阴县韩庄镇,总干渠从该村穿过,把村庄一分为二,全村80户有48户需要拆迁安置。当时正值雨季,许多搬迁户用塑料布挡风遮雨。由于天气已变暖,住在帐篷里要比外面温度高得多,蚊虫叮咬,很难入睡。加上当时没有通水,得大老远去村里提水。但大家仍然坚持以大局为重,全力支持工程建设。
  正是由于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力克征迁难题,实现了工程建设用地提前移交、提前征用。从开工到竣工的8年间,没有发生因土地移交迟缓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现象,更无一例赴省进京上访事件的发生。安阳市征迁工作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要领导赞誉为“安阳速度”,并连续多年被省政府评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征迁先进省辖市”,“安阳经验”在全线推广。
  施工质量的“安阳特色”
  百年大计,质量为先。作为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工程更是不能有一丝的马虎。
  “一切服从于质量,一切服务于质量,确保我市配套工程质量一流,确保全市人民喝上放心的丹江水。”这是安阳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在大会小会上最常讲的一句话。在配套工程建设中,安阳市学习借鉴南水北调总干渠管理的先进方法,从管理理念着手,对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进行一系列创新,创造了独具“安阳特色”的质量监管办法“口袋书”:将管理施工常用基本知识汇总成册,发到参建人员手中,遇到问题可随时查证。强化教育,严格岗前资格考试,实行持证上岗。组建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稽察专家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参建单位进行稽查。建立了独具“安阳特色”的配套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对管道生产安装进行24小时实时严格监控;实施工程质量抽检制;委托国家水泥混凝土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安阳段配套工程的5个管道采购标、4个生产厂家的7个规格的成品管道质量进行型式检验;对钢管、管件的焊缝,在100%进行超声波检查基础上,另行抽检10%进行X光检验。
  “我们要让每一寸工程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本着这一宗旨,安阳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和全体施工人员健全质量监管体系,严把材料进场关、施工关、检测关,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各类质量问题,先后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整顿20次,销毁不合格管道55根,撤换总监一名,清退驻地监理8名、施工员11名。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和不折不扣的制度落实换来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安阳市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评定的5152个单元工程中,合格率全部达到100%
  当建设者们重走南水北调安阳段工程线,微风拂过,驻足观望,一渠清水中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不经意流下的泪水,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为此奋斗过、付出过的干部群众的致敬—世纪调水,八年梦圆。
  文物保护的“安阳符号”
  一条线,一部厚重的文明史。“文物保护先行”是南水北调工程中一直坚持的前提。
  南水北调工程,由南向北穿过河南8个省辖市。在淹没区和总干渠沿线及其附近分布的文物点,既有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古人类遗迹,也有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更有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反映不同文化风格及其交融过程的历史时期的城址、墓葬群、古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等。可以说,纵贯河南南北的总干渠,在中原大地形成了一条极为难得的融会各个文化发展时期和各种文化因素的古代文化廊道。
  2005年以来,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抢救工作在省文物局的组织安排下,在省内外40余家考古发掘研究单位共同努力下,南水北调文物抢救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河南段已完成发掘项目260个,发现各类文物点334处,出土各类文物近10万件。其中,南水北调安阳段出土文物几千件,发掘墓葬1000多座,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汤阴五里岗战国墓地共发掘700多座。韩琦家族墓地被评为全国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为展示我省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成果,迎接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河南省文物局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发现的4000多件文物在安阳博物馆集中存放展示,并于1119日举办了“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仪式。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出席并宣布成果展开展。这既是对全省南水北调中线文物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安阳市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肯定。
  展览在安阳市博物馆2楼的两个展厅内举办,面积约2400平方米。重点反映了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历时十年,为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展览也反映了库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把一池清水送京津,放弃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放弃传统观念,甘当移民,迁往他乡的英雄壮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位于丹江口水库,是一条自南向北的线路,展陈也由南向北排列,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前导陈列、库区文物展、干渠文物展和景观过道。展览为期三年,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水系建设的“安阳景观”
  悠悠洹水、清清
河、盘绕回旋的彰武水库、静静的龙泉水库……这些水系年复一年地发挥着农业灌溉、工业供水、市民生活用水、城市防洪排涝等服务功能。而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安阳市的水系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安阳段总干渠将形成66km长、面积近6000亩的水面和1600亩的绿化带,其中市区段20km总干渠将形成水面近2000亩,相当于市区现有全部水面的2/3。总干渠由南向北,犹如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围绕在城市周围,为古城增添一条亮丽的水上风景线。

 

来源:河南日报 20141128日记者任国战本报通讯员张玉洁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