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卧龙”吸水向北流
时间:2014-08-13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量:

 

河南日报:卧龙吸水向北流

 

日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河南段首次向平顶山调水,图为南阳

市卧龙区段。

  □本报记者 梁栋 李铮 归欣   

本报通讯员王松林

背景素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卧龙区境内全长27.06公里,有5座公路跨渠桥梁,一处白河倒虹吸工程,涉及陆营、潦河、王村、蒲山8个乡镇(街道)38个村(社区)。工程永久用地6000余亩,临时用地11000余亩。迁安居民4031685人,迁安企事业单位40家。

刚一立秋,淅淅沥沥的小雨便不期而至。

驾车出了南阳市区,一路向北,城市的繁华逐渐抛在车后,却与一道“白线”越来越近。

这里便是卧龙区,皆因卧龙岗纵贯城区而得名,相传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于此。穿城而过的那条“白线”则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虽未通水,却已颇具气势。远远望去不见首尾,宛若一条“白龙”横卧于此,倒也和“卧龙”这个地名相映成趣。

“你们可知在南阳农村,泥瓦匠们盖好了房子,没过多久墙体便会裂开?”随行的卧龙区委宣传部部长余永海冷不丁冒出这样一句话。

仔细追问下才了解到,倒不是工匠们”学艺不精“,问题在于南阳特殊的土质——膨胀土。膨胀土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在当地农谚中,膨胀土被描绘成“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如果直接用这土建渠,极易导致崩塌。

正是这种土,让南阳段开工时间比黄河北整整晚了6年。

如今,位于卧龙区的2.05公里的膨胀土试验段已“功成身退”。但正是这千里长渠最短的标段,却完成了成千上百次的实验,最终通过注入一定比例的水泥改良土性,完美解决这一工程界公认的“工程癌症”。

“有了这混合土,就不用挖农田土回填,整整26万立方米啊。”一旁的技术人员说得简单,可个中艰辛,又有谁知?

待离总干渠更近些,一座拱桥映入眼帘。4个橘红色桥拱如同彩虹飞架,立于干渠之上。“这是信臣大桥,卧龙区5座跨渠公路桥之一。这样的桥整个南阳市区有33座,将来会是一桥一景,和总干渠一起构成南阳城区新的观光带。”余永海的言语中不无得意。

是啊,遥想通水之日,夜幕降临,桥上华灯璀璨,桥下流光溢彩,碧水北流而彩虹常在,何等美景!

沿渠继续北上,不多时便到达了位于蒲山镇蔡寨村东北角的白河倒虹吸工程施工现场,这里也是丹江水在卧龙区的出口所在。

白河源自伏牛山玉皇顶东麓,至襄阳注入汉江,最终汇入长江。同样是贯穿城区,丹江水流经南阳市区,绕不开的就是这白河。既不能让白河影响“调水的一丝水质”,又要南水北调工程不影响“一缕白河输水灌溉”,丹江水行至此地便只能潜入地下,与上方的白河形成十字交叉,擦肩而过后重回地面。这种“邂逅”,使得南阳“母亲河”白河与人工天河缠绕于丰山脚下,却有了“二龙戏珠”之妙。

此时的工地上已不见大型机械,坝上三三两两的工人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皮肤晒得黝黑的老王是见证这座工程从无到有的工人之一,再过些时候,他也将告别这里。老王叫王军祥,是附近竹园寺村的村民,50来岁,三年前来到工地上干些活计,工钱倒也不少,一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征了1500亩地”、“出口在千米之外”、“地下有4个方形管道,约莫六七米高”、“管道里并排行驶两辆大货车不成问题”……在老王的只言片语中,工程的全貌渐渐清晰起来。

“施工那时,工人春节都不回家。大前年,项目上有年轻人结婚,就请了7天假,操办完婚事就急忙赶了回来,蜜月就是在这大坝上过的。”听着老王的叙述,再望望眼前的建筑,犹能感觉到当时紧张的施工场面。

谈起以后的生活,老王却并不担心。他告诉记者,为了不污染水源,镇上大力发展月季种植,村里有不少人靠这致了富,“谁说农民不能当花匠?”

的确,南水北调工程不止于调水。曾几何时,“出门遮着脸,吃饭捂着碗”形象地说出了蒲山附近的环境污染状况。而如今,为保护水源,通过整治,小工厂没了,生态游、高效农业的招牌却打响了,蒲山镇以及石桥镇更是把月季产业弄得风生水起。

回程的路上,雨渐渐停歇,成片的月季在长渠畔随风摇曳。或许不久,随风卷入渠中的月季花瓣,也会伴着这一渠清水向北流去。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