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一次石破天惊的相遇—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工地上
时间:2014-06-18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量:

河南日报:一次石破天惊的相遇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工地上

 

   一、绿色长廊

我见过江南水乡那被绿藤和鸟鸣环绕的长廊,我见过北京故宫那雕梁画栋的弧形长廊。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啊,这宏伟的绿色长廊,这鲜花和鸟鸣的长廊,这生态的长廊,这诗与歌的长廊,这1000多公里的长廊啊,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长廊。

这是一幅长长的画卷啊。每一笔每一画,每一个字,都是用建设者们的汗水和意志书写的。

这是一个长长的福祉啊,从盈盈的流水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名字和位置。

这条绿色的长廊,它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每个家庭自己的,每棵小草自己的。这是一项最为伟大的利民工程,最为感人的民心工程。

我们的祖先啊,常常是依水而居,而这条绿色的走廊啊,将环绕着我们的生命,环绕着我们的生活,环绕着我们的土地,优雅地流过。

这条绿色的长廊,将穿过无数的城市和乡村,穿过无数的山岗和平原,它将把南方水乡的性格种植在北方三月的柳树梢头,它将把丹江水的波浪荡出的楚歌种植在北方的晨钟暮鼓。给风沙肆虐处的禾苗以鼓舞,让它们重新抬起头来;给干渴焦灼的心灵以滋润,让它们重新长出绿色的希望。我看到一个个城市在暗中增加了动力,全速地运转,激情地运转,我看到一个个乡村忽然穿上了新衣,焕发了青春。

——它将在夜晚拧亮灯盏,在枝头上结出花蕾,在进程表上写下速度,在史书中书写奇迹,把众多不可能的事物变为可能。

这绿色的长廊,是一条长长的臂膀,一个温暖的怀抱。它怀抱着北方,怀抱北方辽阔的天空和大地,以及万家灯火,并给它们以爱和抚慰。

二、建设者们

再不要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奇迹,奇迹就在这里;再不要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伟大,伟大就在这里;再不要说,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精神,精神就在这里。

这里,这里啊,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1400多公里的建设工地呀,每一寸,每一尺,都在种植奇迹,种植伟大。从湖北到河南、到河北、到天津、到北京,处处灯火通明,火花四溅,机声隆隆。

这里,这里啊,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10万建设者,10万劳动大军,每一个人都是一种闪光的精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可爱的人。

10万劳动大军,分开来每个人都是一股细小的微风,合起来就成为惊天动地的12级台风;10万劳动大军,分开来每个人都是一粒细小的沙子,合起来就能堆成高山;10万劳动大军,分开来每个人都很普通平凡,合起来就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建设者陈建国,一个皮肤黑黑的中年人,当我见到他时,他说,我很忙,没有时间接受采访。是的,他很忙,此时,嗓音沙哑,正发着高烧,却没有时间去看医生。他很忙,没有时间回家,就把年迈多病的老父亲带在身边照看。得知这些,我流泪了,呼吁天下有闲之人,借一点时间给他。

建设者张伟东,一个孤单的年轻人,当我见到他时,他说,他很忙,没有时间接受采访。是的,他很忙,四年来,为了赶工期,三次推迟婚期。最后,他心爱的姑娘含泪离他而去。说到这里,这位硬汉子忽然流泪了,我呼吁天下有爱心的姑娘们,借一点爱给他。

是的,10万建设者,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吃住在工地,只争朝夕。他们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者,是新时代希望的承载者。

南水北调工程,这项千秋大业,就在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手上完成。140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是他们集体的雕像,完美的雕像。

三、移民情

说起移民这两个字,它比山还重,比水还长;说起移民这两个字,鸟儿的翅膀也会往下沉。

每一个移民啊,都是一个难舍的故乡,每一个移民啊,都是一个难舍的丹江。

34.5万移民,就是34.5万个故乡,就是34.5万条丹江。

丹江是他们的摇篮呀,丹江是他们摆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喊一声丹江啊,魂牵梦绕,喊一声丹江啊,热泪盈眶。

翻开中国移民史,数千年啊,满纸都是血和泪。而新时代的丹江移民啊,把南水北调的事当成了自己家的事,当成了为国奉献的光荣事。

我看到移民们站在将要离开的村头,捧一包家乡的土,一步三回头;我看到移民们在梦中一次次重回丹江口。

我看到移民们在离开丹江时,内心的疼痛已经传递到中国整个的北方和我手中的诗篇。

移民何兆胜,千千万万个移民中的一个,他人生的希望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但是,为了丹江大坝,他几十年都在忙着搬迁,忙着移民。

因为丹江大坝在一次次地加高,他23岁移民青海,后返回丹江;30岁再迁湖北,后又返回老家;70多岁再次搬迁,到了黄河以北、太行山下的辉县沿江村。他说:“俺再也不想搬家了。但是,国家若需要用这块土地,俺还搬。”

面对一渠清水,天可还记得,地可还记得,北京的团城湖可还记得,天津的蓄水池可还记得,邯郸的青兰渡槽可还记得,邢台的景观桥可还记得——

34.5万移民情,34.5万移民泪,34.5万移民的奉献。

四、穿黄工程

这就是那条母亲河吗?这就是那条狂风万里走东海的黄河吗?

放眼望去,河还是那条河,静静地流着,没有任何异样。

而此时,在黄河河底35米深处,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穿黄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这巨型的水下长城建设,并没有惊动上面的黄河。穿黄工程就像是在它的身子下面穿过一个血管,穿过一个神经,是那样的轻微,那样的安静,生怕惊醒它的睡梦。

而此时,盾构机在轰鸣,泥浆在翻滚,运料车在来回奔跑。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的精神挽起手来在黄河深处完美地运行。那巨大的立体的隧道,那震撼人心的钢铁水泥的强度,每前进一米都会创造出一些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而此时,穿黄工程这个名字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中南海的办公桌上,摆在全体中国人的心中。

就这样,一条通向北方的人工河,一条1000多公里长的绿色走廊,来到黄河边突然就不见了,一头钻入地下,从河的对岸,河的另一边深约30米的矗井里突然喷出,向黄河以北流去。人们称这为“倒虹吸”,一个多么诗意的名字,一道彩虹,翻转过来,从地层下闪过。这水与水的立交,拓宽了一直在观望着的邙山头的想象力。

这时,一群施工者从地下隧道内走出来,他们满身油污,普通得就像黄河里的泥沙。也许明天,当施工结束时,他们就会离开这里,回到各自的家乡,人们也不会记着他们的名字。然而,他们的心跳,他们的气息,他们的汗水和意志,将永远地留在古老的黄河里,留在穿黄工程这项伟大的事业上。

我站在景观桥上,看南来的丹江水,像一个细腰的楚女,头戴鲜花,翩然而至,它来到黄河边,第一次与黄河相遇,只是与黄河打了一个照面,便擦身而过。这是一次历史的相遇,这是一次石破天惊的相遇,也是一次诗意的相遇。

(作者:马新朝 2014523日)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