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北京日报:清渠如带润“绿城”
时间:2014-04-14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量:

北京日报:清渠如带润绿城

 

车向郑州行,乱花迷人眼。

  “欢迎欢迎!”看到我们,郑州南水北调办副主任王永强热情地打招呼,很快转入“正题”。“咱郑州也叫‘绿城’,因为离黄河太近,过去一刮风下雨,城里就是一片土黄。为此,郑州植绿十多年,才有了‘绿城’美名。”

  举目望去,四周皆绿,惟远处干渠旁,竟有好大一片黄色,挺扎眼。

  这是怎么回事?王永强嘿嘿一笑,“咱们去瞧瞧?”吉普车颠簸入村,卷起阵阵黄土。村南头儿,地势明显低洼,下了车,我们竟站在一个足有四百余亩的大土坑中。坑中有几位村民,面孔被日头晒得黝黑。

  “俺村的地,都被挖去筑堤啦!”一位老伯看出我们的疑惑,向东边指指。往东两公里左右,就是干渠。

  村子叫敬楼村,大部分村民都姓敬。老伯叫敬书贵,是村里的支书。“四年前,南水北调挖干渠,两侧筑堤需要用土,找来找去,找到我们村。”敬书贵说。

  王永强接过话茬儿:“渠道那边的土,湿度、黏度都不符合施工指标,必须从别处调土,多方勘探,只有敬楼村的土最合适,这个村可为南水北调做了大贡献!”

  一听这话,敬书贵神情有些黯然,弯腰抓起一把黄土,“整整1200亩良田,东头还有一大片咧!农民,咋离得开土、舍得了田……”黄土从他指缝中滑落。

  2010年征地时,敬书贵先把家里的8亩良田拿出来,然后召集村民讲道理,“修渠是国家大事,咱村也能喝上甜水”;后又算账,“政府还给征地补贴、青苗费,每亩每年能补助1750元哩,不算少!”村民们都明事理,同意了。

  当年11月,村民们含着眼泪看着世代耕种的田土被挖出,运往各个工程段,至今已挖土350万方。自此,一起风,敬楼村就成了“黄土村”。习惯在院里吃饭的村民,也不得不关紧门窗。但三年多,村里没发生一起阻挠施工的事情。

  今年,干渠即将通水,郑州也将还土于民。10月,敬楼村的耕地将复垦完毕,种下冬小麦,“今年,你们在北京能喝到南水,明年,就能吃到俺们新郑的面咧。”敬书贵笑了,眼睛眯成一条缝。

  沿渠北行,来到龙王乡庙后安村,村口一栋精美的民居吸引了我们。3座高大门楼一字排开,砖上雕有精美的吉祥花饰、福寿字刻,好一座中原老宅。“这宅子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距今已110余年了。干渠就曾为这古宅改道。”王永强说。

  原来干渠规划时,曾计划穿村而过,这处被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古村宅也得搬走。考虑到保护古村,再加上这里的地质结构不太适合通渠,干渠最终绕村而行。

  车过段庄村,王永强告诉我们,去年春天,干渠只要再打通这里的路坝,129公里的干渠郑州段就将贯通。但这有处大土壁,筑满燕子窝,里面有上万只崖沙燕卵。“为保护生态,一直等雏燕出窝才开挖,工期延长了3个月。”

  一路上,不时看到一群群正在栽树的人,干渠的两岸,诞生一片片新绿。进入郑州城区,中原古城春意浓:粉红的泡桐花,嫩绿的银杏,小叶女贞和石楠红绿相间,石径穿绿草,鸟儿飞林间,鸣叫婉转,不绝耳畔……

  李大宝正在维护绿植,把树缝里的杂物捡出来。“我家原先就住这儿,叫大李村。以前可没这么美,沿街全是小作坊,乱得很。”为了保护干渠水质,郑州段内渠道两侧200米被确定为保护区,民宅、企业要拆除,建成绿色景观带。

  大李村也在拆迁之列。李大宝的家虽然搬走了,但他每天还是回到这里,养护水渠绿地。“好多年不见的黄雀又回来了!我心里可得劲!”

  这绿色中,还有来自北京的智慧。郑州南水北调生态公园由北京市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设计。“我们最看重的是保护水质,”设计负责人林丹说,“一般的园林,高大树木都在林子深处;而在这里,高大的银杏则靠近路边,低矮树种在其后营造景观,如同织成一张过滤网,挡住扬尘、污染,保证一渠清水北送。”

  “郑州也是受水城市,南水送来时,市民就不再喝黄河水,改喝更甜的长江水了,黄河水将被用于城市人工湿地、湖泊的建设,让‘绿城’变‘水城’。”王永强兴奋地说。

  今秋,千里长渠将为中原大地的人们送来甘甜南水,南水滋润了郑州,扮靓了“绿城”,或许这就是南水对沿线人们奉献的回报。

  (2014410日 作者:刘昊 祁梦竹 孙超逸)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