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北京日报:“卧龙”引水过垭口
时间:2014-04-14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量:

北京日报:卧龙引水过垭口

201448

 

   离了南阳城区,一路向北,城市的喧闹和霓虹渐渐远去,满眼蓝天,黄土,绿树。

  三色间,一条白线若隐若现,忽远忽近,伴我们同行。“那就是总干渠。”南阳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党俊伟指着车窗外,言语中透着自豪。

  前方有一座大桥,迎面“信臣大桥”四个蓝底白字格外打眼,橘红色的弧形钢架如同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干渠。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座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不久前建成通车,33座新建的跨渠公路桥也将是南阳最大的看点,一桥一景,造型各异,将和总干渠一起构成一条新观光带。

  右转驶离公路,土路起伏颠簸。白线豁然开阔变通渠—七八米深,渠底20多米宽,倒梯形,混凝土砌坡,蜿蜒不见首尾。虽未通水,已令人惊叹,可以想象今秋南水北送的磅礴气势!

  此地名曰卧龙,千里长渠恰似一条横卧中原的巨龙。

  渠旁马道四五米宽,即将完工。初植的树林冒出嫩嫩的绿色;渠内,三五成群的工人正在抢铺岸坡上的石砖。

  “这是南水北调干线工程黄河以南的第一个标段。不过2.05公里,是千里长渠最短的标段,却整整干了7年。”党俊伟说。

  “我也守渠七年!”标段的负责人季德雨接话茬儿说。

  “头三年,我们一直和黄土较劲儿。河南标段的土质为‘膨胀土’,也就是黄河泛滥后的淤泥、北方孩子们常玩儿的黄胶泥。这种土遇水膨胀、稀粘,干了就变得坚硬散裂,南水北调工程是要挡50年一遇的大洪水的,如果直接用来建渠,经水一冲,很可能崩塌河道。”记者捡起个土块,果然坚硬得掰不开,走在上面有些硌脚。

  为了解决这一关键技术难题,季德雨的标段成了试验段,为全河南的干渠试验改土。“我们挖了13个大坑,每个坑用不同的方式填土,冲水,泡水,提取数据……几十次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改土的办法—在土中掺入3%6%的水泥,混合土牢固且经济。有了这混合土,就不用挖农田土回填,整整26万方!”季德雨露出得意的笑容。

  长渠向北,沿渠行车约百公里,过博望镇、赵河镇,终与长渠在方城东八里沟大桥再次相会。

  五天四风的方城垭口是我国九大隘口之一,被誉为打开南水北送之门的“钥匙”。

  三位老人正在桥上端着相机拍摄长渠。长者黑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叫田文运,今年66岁,当过小学校长。“自打14年前知道南水北调工程要经过方城,我每隔两三天就要来拍照,用镜头记录平地开大河,如今我已拍了5000多张相片,这是历史,不能忘!”

  “南水北送,可是我们方城人做了一千年的梦啊。”眼望长渠,老人一阵感叹。

  老人指指桥西,一脸神秘。“如果说南阳盆地是个盆,那方城就是盆沿儿上的缺口,西面是伏牛山,东面是桐柏山。北宋时,宋太宗就想在这两山之间的垭口挖通渠道,拦截白河,引水北上,当年的遗迹—襄汉漕渠还在。”老人如数家珍。

  树木荒草中,一条长沟自南而北,依稀还能辨出河渠的模样。“方城人叫它十万沟,据说当年皇帝征调10万人来挖,挖了一百多里,但地势渐高,土硬石坚,终未挖通,水也没有过去。”

  而今,沟畔已筑长渠,梦想即将成真!

  跨越千年的构想,再次证明方城垭口是南水北送的咽喉要地。

  “垭口是两个山系间的地质沉降带,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20公里,这个缺口与东西两侧山体落差有50多米,是南水北送的天然良道。”方城五标段副经理范士虎说,只需在垭口开挖20米深,自丹江口而出,经唐白河平原,过南阳盆地,滚滚江水就能一路向北,进入淮河流域。既不需要泵站提水,又不需要挖掘隧洞,依靠地势,南水可自流北送。因此,方城垭口、陶岔渠首、郑州穿黄、进京水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四大关键枢纽工程。

  施工时,遇上与千年前一样的难题—地下坚石。“炸石挖渠!我这个标段7公里,光碎石块就挖出380万方。这里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施工时每20米设一处水泵,边抽水,边施工。”范士虎说。

  渠底,工人们正在为石板之间的缝隙涂抹密封胶。工序繁复:先用铁钩钩出泥土,再用鼓风机吹走积水,然后涂抹上黑色的密封胶,防止渠水下渗。粗粗一算,工人们要涂完7公里的标段,就要抹密封胶42公里。

  咔嚓,田文运按下快门,拍下渠底忙碌的工人。“真希望能一路拍到北京!”望着长渠,老人一脸神往。

  夕阳已把脚下的千里长渠染上一层金辉,扭头望望(微博)百米外的宋时古漕,我们仿佛穿梭古今:千年前,先人引水送汴梁,梦断方城;今天,南水将送往更远的北京,梦想已触手可及。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