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南来之水给中原带来什么
时间:2014-01-09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量:

河南日报:南来之水给中原带来什么

 

 

南来之水将大大缓解我省非农产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争水矛盾。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杜君

调南方之水,解北方之渴。这个梦,我们做了50多年。

今朝,一泓清渠即将逶迤北上,去圆这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梦,为津京送上甘甜清冽的丹江水。这个世纪之梦里,在水之源的河南是无私的奉献者、忘我的建设者。而作为重要受水区,中原也将成为南水北调千秋伟业的受益者。

滋润焦渴的中原

“郑州市作为我国北方25个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98立方米,还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郑州市节水办的一位负责人说。

何止郑州,整个河南都身陷缺水的囹圄。

调查显示,如果世界人均水资源是一满杯水,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过是一个杯底,而我省仅是杯底的1/5

“在南水北调构建的中华水网中,中线工程的水龙头就在淅川县陶岔渠首,工程建成后将为我省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省南水北调办主任王小平说,建设中线工程,就是为了解决京、津、冀、豫四省市的严重缺水问题。

依据规划,一期工程通水后,将有37.69亿立方米的水分配给河南,占中线工程调水总量的40%,相当于增加了目前我省年均水资源总量的9.2%

届时,我省受水区城市供水的一半以上将来自丹江水,直接受益人口达2000多万人,受惠城市包括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11座省辖市市区和34个县市。

宝贵的南来之水,将保障这些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得到基本满足,一举甩掉“极度缺水”的帽子。

润泽沿渠经济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省虽创造了粮食总产“十一连增”的奇迹,但愈演愈烈的极端天气,使稳产增产的担子越来越重。

随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水危机正从四面八方步步紧逼,成为制约我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迫在眉睫的水资源短缺困局何以破解?

碧波浩渺的丹江水款款北上,将大大缓解非农产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争水矛盾,驱散中原水危机的阴霾。

“大量被挤占的农业用水得以返还,‘中国粮仓’抗灾夺丰收的底气将更足。”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感慨。

未来,引领郑州飞向世界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会镶嵌上两条纵贯南北的“绿色长廊”,其中一条就顺着南水北调干渠蜿蜒迤逦,她的周围,森林公园、生态水系、休闲景观星罗棋布。贴上“绿色生态”标签的航空港,将把“美丽河南”的声名远播,助推现代临空经济在这里集聚。

作为南水北调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焦作已提前勾画出沿渠经济发展“黄金线”。南水北调工程每年送来的水资源,相当于14个青天河水库,资源型城市焦作将迎来转型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依托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将培育出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产业、大集群,形成独具南水北调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王小平信心满怀。

浸润诗意新生活

多年地下水超采,不堪重负的中原已形成了上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

随之而来的地面沉降、机井报废、水质恶化、河流断流、土壤沙化……水危机诱发的生态危机令人触目惊心。

所幸的是,有了南来之水,消耗殆尽的地下水资源将得到长久的休养生息。

碧水如镜,南水北调总干渠水面宽70米,沿线规划百米宽的林业生态带,一条人造“生态长廊”在中原腹地纵贯南北,更多的乡亲将畅饮丹江水,越来越多的城镇村庄将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南水北调带给中原的,还不止这些。

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建设方针,加强对水源地、沿线水质保护和环境治理,一湾碧水将串起沿线生态文化旅游的珍珠。

库区楚都文化、南阳汉文化、许昌曹魏文化、郑州商周文化、焦作东汉文化、安阳殷商文化,历史文化长河在这里时空汇聚。宝天曼、黄河、云台山,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尽展风华。

有了这泓南来之水,中原可持续发展欣欣向荣,“美丽河南”呼之欲出.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