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农村版:一渠清水润京津
时间:2013-01-25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浏览量:

河南日报农村版:一渠清水润京津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主体工程完工,20个月之后——

□本报记者赵川文/

一米一米,一公里一公里,向北延伸,向京津接近。历经五十年几代人的构想、论证,历经十年,三千六百个日夜,经过百万建设大军的双手,四十万移民的别离,十数人生命的付出,再有二十个月,这条“生命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向北中国输送去清澈的丹江水,充盈华北儿女的经脉,滋润焦渴的生命。

2012年岁末,来自中央、京津及河南共22家媒体的记者,顶风冒雪,踏访南水北调中线工段最长、情况最复杂的河南段,从渠首到沙河大渡槽,从穿黄工程到焦作山门河暗渠,从建设工地到移民新村,进行了一场为期5天行程共700多公里的“生命运河探源”之旅。

《管子·水地篇》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易·说卦》云:“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让南方充盈之水滋润北方,修建一条优化中国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这是中国几代领导人挥之不去的宏伟构想,这是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在一个层林尽染的秋天,黄河南岸,毛泽东以政治家的气度和诗人的浪漫指点江山,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

南水北调工程,从预想到即将实施,历经半个世纪。其间,闪烁着民主决策的科学光芒,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孜孜追求,高扬着中华民族图强振兴的时代最强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谱写的是一部浩瀚、壮美的水利史诗。这不仅是一种永世长存的南水北调精神,也是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史无前例的工程,她从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落差约100米,自流至北京市团城湖,沿线以开挖渠道为主,全长1277公里。工程完成后水域面积将超过100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90.5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700余条河流交叉而过,设计部门采用了“立交桥”的设计方案,使其虽与自然河道交叉但不发生水的干扰。按照设计,中线干渠北进1277公里,不会截断所经区域的任何一条排洪通道。如中线渠首陶岔至河南平顶山沙河的240公里干渠,沿途要经过大小河流130余条,为确保调水、环保两不误,设计相应安置了130余座交叉建筑和排水建筑物。

千百年来,黄河与长江虽然同出青海,但却从未交汇。

2010622日,孤柏嘴,南水北调中线穿黄上游隧洞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目光。1018分,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和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同一时刻按下盾构机掘进按钮,“穿越号”盾构机探出了头。历时4年零7个月,中线穿黄上游隧洞终于全线贯通,这标志着中线穿黄工程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

20121230日,经过七年多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主体工程完工。在不远的将来,黄河与长江将在这里实现立体交汇。

中线工程河南段长731公里,规划搬迁移民5.5万人,占地35.5万亩,其中永久性占地18万亩,渠道最长、占地最多、投资最大、移民最多、任务最重。在河南段渠线上,近十万名建设者十年如一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架槽穿洞,穿山越河,上万套机械设备往来穿梭,上千套大型混凝土衬砌机沿着渠道前进。河南段方城6标项目经理陈建国长年工作在一线,全身心扑在工程建设上,千方百计抓进度,不留情面抓质量,各项工作名列前茅。家人相继离世,他默默承受,还带着75岁多病的老父亲住到工地,左肩扛着工程,右肩扛着亲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南水北调工程奉献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南水北调在焦作境内总长76.41公里,跨越三县、四区,15个乡镇办事处,98个行政村,总占地3.64万亩,动迁人口42994人,迁建企事业单位82家,市政管线389条。这里寸土寸金,但为了南水北调总干渠早日通水,焦作采取阳光加亲情的方法,创造出和谐拆迁的“焦作经验”。

飞雪中,记者们穿行于淅川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千年古树,百年石碾,这里藏着移民们生命的密码,是打开他们情感之门的口诀。

3年来,记者走遍库区的山山水水,走进一个个移民村落和一个个移民家庭,倾听他们纯朴的心声,也一次次被移民群众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付出、无私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所感动。

记者曾经采访过淅川县盛湾镇姚营村91岁的侯金全老人:“大爷,知道为什么让您搬家吗?”“北京渴!南水北调!”“您愿意搬吗?”“落叶不能归根啊!开始任凭谁说我是不愿意搬,除非把我装进棺材里拉走。后来慢慢地想通了,北京是咱们国家的首都,总不能让北京挨渴。这不,俺全家响应党的号召,搬!

在顷刻之间,痛别自己祖祖辈辈生活、劳作的家园,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抉择和心灵的考验。值得欣慰的是,淅川县把库区古树“移民”到县城旁边,等待移民回乡寻根祭祖,使之成为移民寄托情感的心灵家园。

16.54万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国家,远迁他乡重新建设家园,演绎出一场场轰轰烈烈、感人肺腑的“国家行动”。移民工作是“天大的事”,而移民群众是成就“天大的事”的主体和奉献者。

广大移民干部忍辱负重、任劳任怨,铺就和谐移民之路,成为夺取大搬迁胜利的中流砥柱。而王玉敏、马有志、赵竹林等13名移民党员干部因公殉职,留下了千古绝唱。

“移民为国作贡献,我为移民服好务。”送技能培训,送就业岗位,送发展项目,送社会保障。年轻人就近走进工厂。“能人”们寻找商机,全国各地闯市场。政府帮助建起了蔬菜大棚、养殖场。田里播种,门前植树,院内栽花。当地居民移民亲如一家,互学互帮。移民小伙儿在乡亲们的祝愿声中,迎娶了当地的新娘。房前的健身器材是老人们的乐园,村头的广场上舞步翩跹。农家书屋溢满了求知的渴望,移民新村小学校里又是书声朗朗。移民群众从故乡移植的石榴树已扎根新村,枝叶繁茂花儿芬芳。

“一渠清水送北京,丹江连结两地情”。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的一切。这种追求源自于我们民族底蕴中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不朽精神,而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河南人,并成为中原儿女的生命基因。

饮水思源,一位即将受惠于丹江惠泽的北京人给我发来短信:“焦渴感恩甘甜,荒漠感恩清流,苍凉感恩润泽。在大江即将北上的日子里,燕山太行向丹江汉水鞠躬致谢!华北大地向中原楚天鞠躬致谢!京畿民众向库区移民和移民干部致谢!”

期待2014年渠首开闸通水的那一刻,清洌洌的丹江水充盈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将载着汉江流域和丹江库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穿过北中国焦渴的土地,绵延千里,浩浩荡荡,奔流北去,成为一条世代流淌的“绿色清水长廊”。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