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大河报:国脉莽莽京津润 民命济济中线泽
时间:2013-01-05   来源:河南省南水北调网   浏览量:

国脉莽莽京津润 民命济济中线泽

首席记者:杜超

移民住上了整洁漂亮、设施齐全的小别墅。

2012年岁末,22家媒体记者进行了一次“生命运河探源”之旅

【核心提示】

南水北调,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均衡水资源调配、共享江汉甘甜的共同梦想和安邦课题——

从江汉源头到丹江口水库乃至京城中南海,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到提桶汲水的老叟妇孺,莫不幻想着——能使甘甜清凉的长江水,跨山钻洞,逶迤北上,奔流到京畿环域,源源汩汩、丰沛富足地周济滋润一直困顿焦灼于沙漠外围、少雨寡霖的京津要冲。

但在60多年前的内忧外困、战火频仍交错时,这几乎只是一个痴人说梦的白日黄粱。

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下,在国库富足的财力上,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才能以宏大气魄与严谨论证相结合的革命热诚、科学态度,拨动了东线、中线的交织鸣奏。

南水北调是世界水利史上一部壮丽的中华史诗,是我国治水大业中一部前无古人的轰鸣交响乐,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不朽长卷,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又一科技巨作。

2012年岁末,来自中央、京津及河南共22家“南腔北调”的媒体记者,顶风冒雪,踏访南水北调中线工段最长、情况最复杂的河南段,进行了一场为期5天行程共700多公里的“生命运河探源”之旅。

采访活动由南阳市丹江口水库出发,沿途有南阳、平顶山、郑州、焦作4市8县10个站点,进行一次探源巡礼。

□首席记者 杜超

记者 杜一格 文图

祖脉:“热土难离 为何移民?”

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汉书》

“俺祖祖辈辈都在这儿生活,恁懂不懂热土难离?为啥让俺移民?就为让北京人喝上一口甜水?”——移民的风声刚刚起于青萍之末时,一生都未出过远门的老汉老太太捶胸顿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是一条生命运河。

它全长1432公里,主要向输水沿线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20余座城市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其中河南省境内731公里。

南阳市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该县辖区水域面积占整个水库的52%。从渠首到北京,全长1267公里,落差为98米,设计全程自流到北京,不用水泵。

它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首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黄河南岸郑州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天津干渠则出河南后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干渠长154公里。

规划一期工程,年调水量97亿立方米,最终将达到每年130亿立方米。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计划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受水人群达1亿多人。

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蓄水的基础上——大坝从原162米加高到设计高度176米,蓄水位172米以下的原库区周边506平方公里土地和乡镇,都将淹没在水底。

于是,“移民”就成了千秋伟业工程首要的巨大课题。

清代著名诗人徐光弟曾用“河身如带势环弯,一线中流两岸山”的诗句,绝妙地勾勒出丹江的奇秀俊美。

这里曾是“一脚踏出四两油,一收十年粮不愁”的富庶之地。但为了国家战略利益,淅川付出了巨大代价。上世纪丹江口水库建设时,就淹没了淅川362平方公里土地,动迁了20多万人。而这次为了源头水源保护和库区蓄水北送,16.5万淅川人要离别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故土。

根脉:“故乡是皇天,故乡是亲娘”

“跪在祖宗的坟头前,两眼泪汪汪 抓一把坟上的土哟, 紧捂在胸膛”——《别故乡》

移民迁安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移民之难,难在中国人安土重迁,“宁要故乡一撮土,不要外地万两金”;移民之难,难在对接难、建房难、搬迁难、发展难、融入难、稳定难等问题上。

然而,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一泓清水送京津,16.5万南阳库区移民最终选择了抛家舍业。

这次南水北调的实施移民迁安,用2010年10月8日下午,李克强副总理在淅川县厚坡镇陈庄移民新村与农民们交谈的说法是:“党和政府就是要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快发展、早致富!”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充分考虑到库区实际情况,对实物的登记补偿标准高,补助金额高,补偿范围广,从征地、实物财产补偿到没有实物财产的‘三无’移民,都有具体补偿办法,使特困户移到迁入地后,基本和其他群众处于一条起跑线。更有效解决了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出行、上学、就医、发展等诸多问题,各级惠民政策相继出台,规划到位、建设到位、补偿到位,移民安置起点高、补偿标准高,发展有了坚实基础。

12月23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平顶山郏县白庙乡的淅川县移民聚集地——郏县马湾新村——“马湾”还保留着在淅川的村名,见证了移民们的幸福生活:难得的冬日暖阳下,孩子们在村广场的健身器材和篮球架下翻飞奔跑,老人们在新居前扎堆儿唠嗑晒暖,媳妇大嫂们聚伙聊着丈夫孩子。

记者走近抱着女儿的村妇陈永波:“你在这里过得惯吗?”

“俺盛湾的丹江水甜,晒黑后洗两三个月脸就白了,回娘家俺娘都看不出来我啦!”——这女子一口普通话令人惊异。

细问才知道,小名“陈六”的陈永波从林州嫁到淅川,又移民到郏县,自己跟着“小广播”学说普通话——“这是为了方便跟外面的人交流嘛”,她的意识真现代。

大家问她究竟哪里最好?她看着怀里的女儿笑答:“原来山青水秀,现在房新地平,各有各的好!这里有太阳能、冲水马桶,天天能洗澡,客卧干净,过得不比城里差。”

说话间,围上来一群姑娘小子,她们是村小学6年级生闫味、闫小静、闫丛笑、杨静。

“转过脸、伸出小手让我看看冻了没有?”记者抱着小丫头们的脑袋逐个检查——头发柔顺闪光,没有以前农村女孩头上令人发麻的虱子虮子。捧着小手挨个看去,红润柔软,没有冻伤——“俺教室都有电暖炉,可暖和,不冷!”女娃们争相炫道。

“今年暑假俺回淅川,没有移民出来的同学可羡慕俺哩。俺都有电脑,会聊QQ了。她们用上的还不多!”闫小静给记者留下了她的QQ号:1360926178。

闫丛笑的爷爷闫同智则小跑着给记者拿来了自己“创作于2011年12月6日”的“大调曲”——《和谐搬迁赞》“丹江奔腾水有源,汝河长流水清甜。淅川郏县一家亲,一脉相承一线牵……小戏《这边风光独好——看马湾移民新村》剧本。

两年间,郏县圆满完成了接收淅川移民388户1672人的搬迁安置任务。

水脉:“问渠哪得清,源头活水来”

“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重大”——淅川人承诺

丹江水如何保持优良的饮用水质?

这是一个境内外人士都睁大眼睛盯视的问号。

12月21日下午,“生命运河探源”记者团来到位于淅川县西南端的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2014年竣工后,清冽甘甜的汉江水,将从这里一路奔腾1200余公里,滋润京畿。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平均面积700多平方公里,水库来水90%源于汉江。

为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需要,目前正在进行大坝加高工程。工程完成后水域面积将超过100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90.5亿立方米,每年为京津豫冀四省市送水95亿立方米。

在宋岗码头,记者们兴致勃勃摆着“丹江Style”留影,登上“福森一号”轮渡,站在猎猎招展的国旗下,考察丹江口水库。

丹江水面碧波万顷,天水一色,美丽如画。水面深处,天空鸥鸟鸣旋。波面虽微笼轻纱,湖水仍清澈见底。随行的工作人员直接取湖水倒入玻璃杯中给记者饮用。在当天零下3摄氏度的轮渡上,冰凉的湖水迎风入口,格外清冽甘甜。

高大的淅川副县长辛泽涛告诉记者,作为核心水源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全力搞好生态建设、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重大!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已经连续25年稳定在国家二类以上标准,部分区域达到Ⅰ类水质,完全可以直接饮用。2012年12月5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环境保护中心项目在该县九重镇正式启动。

为了给京津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水源,近年来,他们在对水质进行全天候监控的同时,还强力推进库区生态建设。一方面,在35.5万亩的水位线消落地内种植芦苇、垂柳和水草等植物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形成绵延几十公里的生态隔离带;另一方面,引进了100万尾匙吻鲟,打造生态渔业养殖新模式,匙吻鲟以水中的藻类为生,同样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随后,记者们来到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首工程建设工地。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的蓄水池,陶岔这个小村就像一个“水龙头”,控制着丹江口水库的水从这里流入输水干渠,流向北方。这项工程采取高标准、高品位、高档次的一级景观设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正当夕阳西坠时分,工人们依然在抢分夺秒地劳作。

陈建国(中)在夜巡
  平顶山西铁路暗渠施工现场
  工人正在沙河渡槽工程上施工
  穿黄隧洞主体工程提前完成前夕 李康 图

 (上接A12版)

  地脉:“我们在地球上雕刻工程”

  “通水后,谁要是浪费水,我就揍他!”——媒体人

  走近建设者群体,记者往往急得想“挠墙”——他们一身苦劳、一身业绩,只会如数家珍地介绍用料、工程名词,却不会讲述生动的“新闻故事”,抓耳挠腮想不起来“举例”。只有你悄悄“深潜”,才可能发现背后的艰难与辛劳。

  2012年12月22日是星期六,这个都市人都在雪景中放松的公休日,记者团来到南阳方城段6标项目部(简称方城6标)。

  惦记着本报曾经报道的带父修渠项目经理——已经成为全国南水北调工程学习榜样、央视“2012感动中国候选人”的陈建国的75岁老父亲陈忠孝,记者踏着抓鞋的泥泞,直扑料场门卫室。推开小门,陈父的小窄床空空如也,铺盖卷得只剩下一片凉席——同住的王明林老汉说,陈父因为胃痛已经到南阳住院20多天了。

  撵到工地,扒开人群追问陈建国,老父亲究竟怎样了?他答:“让侄子在医院陪护,慢慢治疗吧……”又转脸用嘶哑的嗓子去指点工程了。

  其实,陈建国只是万千工程人员中的一个缩影和代表,更多不为人知的建设者,日夜奋战在风雪严寒之中。

  方城6标总工鲁扬明、副经理郑瑞松向记者唯一倾诉的是:“我们这些在地球上雕刻工程的工程师,常常祈求老天爷帮帮忙,千万别雨雪交加影响工程进度。”

  尽管这样,他们2012年的施工产值已经完成1.91亿元(计划1.64亿元),占年计划的116.5%,累计完成2.82亿元,占合同额的81%。多次受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我省副省长刘满仓等人的高度评价,方城6标被树为中线工程河南段标杆单位。

  12月22日下午近4时,记者团走进平顶山鲁山县沙河渡槽工程施工现场。

  沙河薄冰反光,空中白日西悬,寒风凛冽,伸手片刻便僵直难握。记者现场领略了渡槽工程的宏伟、施工建设的艰辛。

  被喻为“世界第一大渡槽”、南水北调中线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控制性工程之一的鲁山县沙河渡槽工程,是为帮助“南水”穿越平顶山境内的沙河、大浪河等河流“北上”而修建的大型水利设施。

  2009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的沙河渡槽工程,位于鲁山县城东约5公里处。总投资约26亿元,全长11.938公里,计划于2013年底完工。工程跨沙河、将相河、大浪河三条河流,包括沙河梁式渡槽、沙河-大浪河箱基渡槽、大浪河梁式渡槽、大浪河-鲁山坡箱基渡槽和鲁山坡落地槽。

  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寒风中进行第182榀渡槽的吊装。“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沙河梁式渡槽工程的下部结构施工以及188榀渡槽的预制施工、182榀渡槽的架设施工,架设仅剩余6榀,预计在2012年12月31日前完成。”沙河渡槽第Ⅰ标段项目经理金俊说。

  “我们7标的项目经理徐开富是陕西人,已经60岁了,还是天天奔赴施工现场,拼命工作——今天出去开会了。”2012年12月23日上午9时许,记者团来到平顶山宝丰县杨庄镇沃沟张村暗渠施工现场,在火车轰鸣声和寒风呼啸的交响中,听着项目年轻的副总工程师刘磊“喊着”介绍情况,感受每天968趟列车快轮伴奏下的平顶山西铁路暗渠工程施工现场——他们穿越的是头顶焦柳铁路上行线、下行线、迁出线和平煤专线四条铁路,被誉为“车轮下抢时间的工程”。

  这个“亚洲第一顶”施工现场,离车站只有不足两公里,每天要通过968趟列车。下午五六点最忙,列车平均十来分钟一趟。列车到来前,广播员通过对讲机预报三次。在800米的距离内,铁路上的施工人员必须提前下道,广播员则要大声督促,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平顶山西铁路暗渠工程计划竣工日期是2013年7月31日,时间紧,任务重。目前,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地方,项目部已集中了300多名工人同时展开作业,即使这样见缝插针地工作,完成的工程量仍十分有限,因为干活的时间实在太少了。“这就像花了10块钱,却只能买到2块钱的东西一样,特殊的施工环境及工艺无形中加大了施工成本。”

  “工程这样危险,通水后,谁要是浪费水,我就揍他!”天津的媒体朋友百感交集地表示。

  河脉:“江水穿肠过 我自巍然安”

  河脉: 指黄河的水脉——民间传统解释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人类历史上举世瞩目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的标志性、控制性工程。

  它采用隧洞形式从黄河河底穿过,实现了我国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的“立体交叉”——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经河床下约40米深隧洞的“腹中”,源源输送到黄河北岸,之后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

  12月23日下午近3时,“生命运河探源”采访团来到荥阳市黄河沿岸的穿黄工程观礼台。

  风吹云散,能见度很好。

  向北远眺,分明可见4公里外对岸温县王村镇地面,穿黄工程北岸盾构始发竖井巍然耸立。中景,是黄河滩上一望无际的青葱麦苗。近景,则是枯水期河床上静静流淌的母亲河。

  这里天象奇异——太阳尚西悬,东南方的半月却已然升空,显示着日月同辉的罕有景观。

  浓眉大眼的中线河南直管局副局长郭永峰操着山西普通话向大家介绍道:“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黄河上游约30公里处,线路总长19.30公里,其中4250米长的穿黄隧洞最受世人瞩目,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工程风险最高,施工难度最大,工程技术极具挑战性。穿黄工程是我国水利工程历史上第一次采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进行开挖掘进的水工隧道工程,它开创了水利行业应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的先例。”

  记者们最感兴趣的,是穿黄隧洞为双洞平行布置,中心线间距为28米,隧道单洞长4250米,包括过河隧洞和邙山隧洞,其中过河隧洞段长3450米,邙山隧洞段长800米,隧洞采用双层衬砌,外衬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内衬为现浇环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严格按照规程,戴上安全帽,记者一行乘电梯下至近40米深的隧道中,展现在眼前的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人工奇迹。

  “穿黄隧洞由外衬混凝土管片、排水垫层、预应力环锚钢筋混凝土内衬等多层结构组成,内、外衬分别承受内水压力和外水压力,工程设计对施工精度要求极高,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历经7年多的艰苦拼搏,穿黄隧洞主体工程终于即将全面完成,工程质量切实达到了一流精品工程的标准,可以确保把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经过招标而来的小浪底穿黄监理部王振凡总监熟练运用一连串严格准确的专业术语告诉记者。

  水电七局穿黄工程下游线标段的总工兼生产副经理王吉成,负责项目部的工程技术工作。

  他接受采访时说,丹江是长江流域水系的主要支流,届时水流会从这长4.25公里的隧道经过,江水将与河水在此相会。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他25岁的妻子冯利辉,是同一个项目的财务出纳,在北岸。这对儿来自宁夏的年轻夫妻,用自己的默默付出演绎“工地版”的牛郎织女故事。

  王吉成告诉记者:“女儿已经两岁多,从出生到现在,我和她相处不到一个月。孩子一直放在老家让父母和姐姐一家人照料,见我不叫爸爸。现在孩子跟妈妈都不亲了,不叫妈妈叫阿姨!2012年我们肯定提前完成主体工程(事实上也正是这样),蛇年春节可以带着媳妇回趟老家,跟父母和孩子过个团圆年啦!” 

  “蛇年春节打算怎么过啊?”记者在近40米深的隧洞里,当着郭永峰副局长的面儿问水电七局项目经理刘发孝。

  “我一定要回家和老人团聚——20年来,只在春节回家过一次,给两位老人跪下磕头道歉——我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这个‘发孝’是个不孝之子啊!”本来以为他会“铿锵有力”地表示在工地上过春节的众人,都被深深地感染了,随着他热了眼眶。

  令人欣慰的是,2012年12月31日,本报以《万古黄河第一隧 千里清渠润京城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主体工程昨日完工》为题,报道了工程提前圆满完成——看来,王吉成和李发孝的“团圆梦”可以无忧地实现了……

本文原载于《大河报》2013年1月5日A12、A13版

原文链接: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3-01/05/content_834912.htm?div=-1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