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2-08-28   来源:河南省南水北调网   浏览量: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为

谱写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篇章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树山

    8月27日,河南日报第四版专版刊发了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树山厅长署名文章,编者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现将河南日报的专版全文转载,供全省水利及南水北调系统学习贯彻。
    河南日报编者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河南农村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追求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的底层突破。将移民新村提升完善成新型农村社区,是我省水利系统站位发展大局、找准自身定位、推进“三化”协调的主动作为。
    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建设启动伊始,水利部门和南水北调系统就出于提升移民新村标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考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力争把每一个移民新村建成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显示了可贵的前瞻性、创造性。如今,在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中,水利部门再次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主动提出将移民新村提升完善成新型农村社区,力争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有新作为、新气象,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动者、引领者,显示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这篇文章以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创举为背景,全面展示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将移民新村提升完善成新型农村社区的思路与举措,对全省各条战线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方法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报特予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快农村社会进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破解“三农”难题、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重要举措。在全省上下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新型城镇化建设处于“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引领地位,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又是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出亮点。河南水利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中如何瞄准亮点、化解难点,我感到,关键是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在已经完成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的基础上,抢抓机遇、乘势而为,持续完善和提升移民新村的各项功能,实现移民新村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转型,切实为河南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总结建设经验 巩固移民成果
    新型农村社区是我省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在城镇化浪潮推动下为提高自身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所创造的一种新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农民自主决策、自愿选择为原则;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途径;这种居住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村,又不同于一般城区,其公共基础设施按城镇化要求建设,公共管理服务按社区化模式安排,加快了农民生活方式市民化的进程,为河南这个农业大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实施的重大战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我省丹江口库区移民16.2万人,安置区涉及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2008年11 月移民新村建设工作启动之时,正是我省按照国家部署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出于提升移民新村标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考虑,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保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工作目标,坚持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生态和节约用地的工作原则,以促进安置地城乡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力争将移民新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这一理念不仅顺利付诸实施,并且也为将移民新村提升为新型农村社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移民新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主要是坚持了“四个突出”:
    突出优化整合选好点。在安置点确定上,尽量选择区位优越、水土条件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地方作为移民安置区。通过移民安置方案的优化整合,我省移民安置点由批复初步设计的562个,优化整合为208个,且绝大多数移民安置点靠近主要道路、城集镇边和产业集聚区,交通方便,水土条件好,发展环境优越,经济发展潜力大,为移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突出科学规划谋发展。在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移民新村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确保一次规划、一步到位,把每一个移民新村建成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确保移民新村“一代人建设,三代人享用”。在规划过程中,我们从整体结构、道路、功能分区和绿地景观四个方面对社区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确保了房屋建设、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学校、幼儿园、医院、超市、敬老院、公园、社区活动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优化配置,布局合理。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模,1000人以下的移民村,原则上在一个点安置;1001人至2000人的移民村,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在一个点安置,最多不超过相邻的2个点安置;2001人以上的移民村,有条件的地方也尽量在一个点安置,最多不超过相邻的3个点安置。在规划编制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丹江口库区移民和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水系建设规划,科学编制移民新村社区建设规划。坚持“四个靠近”,即向城市靠近、向中心镇靠近、向中心村靠近、向产业集聚区靠近。明确移民新村社区建设规划社区选址、功能布局、建设容量和人口规模,统筹考虑社区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
    突出移民意愿搞配套。移民新村建设坚持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实现以地生财兴业、提高移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把移民生活习惯、生产要求与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协调统筹考虑,兼顾美观实用经济的设计原则,自来水、电力、电信、网络及有线电视入户,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统一设计,设计水平超前10-20年。在移民房屋的设计工作中,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征求移民群众的意愿,做到设计美观、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征集户型设计方案,聘请专家在230套方案中遴选出了46个精品户型,并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个市县和移民村,让移民群众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移民房屋结构新颖、美观实用,打破了世世代代农户住房缺乏设计理念的局面。居民点建设用地人均80平方米,宅基地户均167平方米。集中居民点按人均5平方米规划坑塘。为妥善安置好移民,政府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如生产用地按规划标准补足生产安置费,保证移民基本的生产需要;房屋按人均24平方米砖混结构补足补偿费,增列了建房困难补助,保证移民基本居住需要;此外,政府还考虑了双瓮厕所沼气池补助、过渡期生活补助、外迁移民补助等,提高了基础设施规划标准,增列了公益设施建设补助,使移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享受了更多改革开放的成果。
    突出全程监管保质量。为确保建设质量,各地始终恪守“质量第一,进度服从质量和确保安全”的原则,严格把好“五道关口”(招标投标关、市场准入关、材料进场关、监测检验关、竣工验收关),坚决贯彻“四位一体”(政府监督、中介监理、企业自控、移民参与),认真落实“三个机制”(每月一次互督互查,关键时间节点评比奖惩,搬迁前省、市、县三级验收)。自移民新村建设启动伊始,省、市、县各级领导和各级移民指挥部就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对于进度快质量好的表彰奖励,对于进度慢特别是存在质量问题的,不仅要立即整改、返工,还要进行通报批评和罚款。各级建设质量监管系统抽调140多名监管人员直接进驻移民新村建设工地,对建设质量进行现场监管。208个移民新村的移民代表参与招投标和住房建设全程监督,关键施工环节,移民代表不签字认可,就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各种保障措施的综合利用,使新村建设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同时,在建筑材料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下,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平抑物价,对移民建房实行优惠价格;各级宣传、组织、发改、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国土、环保、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扶贫、文化、广电、电力、通讯、移民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不讲价钱、不讲条件,全力服务移民新村建设;施工企业科学安排,内部挖潜,克服建材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因素,确保了移民新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2008年11月我省开始启动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新村建设,2009年开始搬迁,2011年底完成了大规模移民集中搬迁任务。随着今年4月23日淅川县最后一批县内分散安置的650名移民抵达新家,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农村移民迁安工作圆满结束,实际搬迁移民4.2万户16.54万人,顺利实现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迁安目标,并实现了和谐、顺利、平安、文明搬迁的目标。我省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的突出成效,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被水利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领导称赞为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水库移民迁安史上的奇迹。目前,搬迁较早的试点移民和第一批移民正在逐步融入当地社会,第二批移民基本渡过环境适应期,移民群众总体和谐稳定。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这次移民搬迁,我们共为移民群众建设移民新村208个,除去公共用地外,移民生活用地1.05万亩,比搬迁前的1.89万亩节约0.84万亩。这些移民新村中,有57个紧靠城区和中心城镇,15个紧靠产业集聚区。1000-2000人左右的新村占三分之一以上,有的自然形成城镇社区的雏形,有的已经融入城镇社区。移民新村虽然暂时没有打破原有的村庄行政管理界限,但是新的居民中心,聚集若干自然村,房屋美观漂亮,街道宽敞明亮,基础设施齐全,村容干净整洁,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提供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学校、村部、卫生室、超市、文化大院、幼儿园等一应俱全,农民不出社区不用进城,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已经初步具备了新型农村社区的雏形,为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新的城乡一体化居住模式和服务管理模式创造了基本条件。
    抓好后续帮扶  推进新村转型
    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走好“两不三新”的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以产城融合、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首次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是农村人口密集地区加快城镇化的有益探索,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社会变革。走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既体现了提升河南城镇化水平、走内需拉动的内生型发展的新要求,又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深度认知与实践把握,也反映了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与规律。
    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是中原儿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伟大创举,也是省委、省政府领导顺应民意、顺应潮流、“谋河南的事、解发展的题”的重大创新。以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有利于形成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实现思路上统筹、发展上一体、作用上互动、要素上集约。以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有利于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向农村传播,实现一体化、均等化发展。
    我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当时是按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设的,虽然在整合安置点、节约占用土地、提升移民新村基础设施水平、促进移民土地流转、引导移民向市民转变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由于移民新村建设任务重、时间短,和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为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尽快改善这一局面,必须抓好移民后续帮扶工作,推进移民新村向新型农村社区完善提升。最近,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帮扶工作的意见》,力争通过3年的后期帮扶,使移民村基础设施配套,公益设施完善;农业生产基础稳固,移民劳动技能明显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增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乡风更加文明,村两委班子带领移民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将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针对移民新村的具体情况,重点抓好“五个更进一步”:
    巩固移民村基础建设,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更进一步。切实抓好移民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超市、村民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完善配套工作,把移民村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范围。优先实施五项工程,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沼气建设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村镇绿化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同时,把连接移民安置区的县、乡、村级道路纳入养护范围,保障交通畅通。加快构建覆盖所有移民村的农村客运系统,力争通车率达到100%。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力争在硬件建设和长效管理上首先符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使移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加快移民“两证”办理进度,在让移民拥有完整财产权利上更进一步。参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例,我们已经安排各市、县开展了为移民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工作。目前,唐河县龙潭镇王庄移民新村“两证”办理试点已经结束,193户908人领到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其他移民新村计划年底前全部完成。开展移民建设用地手续和房权证办理工作,不仅是规范移民新村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移民房屋物权合法流转、交易和处置的必要前提。移民领到房权证后,可以通过抵押登记,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申请农业专项优惠贷款,使移民手中的房产变成“活资本”,为解决移民入住社区后遇到的发展致富资金短缺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快移民土地流转,在打破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束缚、拓宽移民增收渠道上更进一步。丹江口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的主要途径是大农业安置,人均1.4亩旱地或1.05亩水浇地,总计划拨生产用地206732亩,这一做法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奠定了扎实基础。但要真正使移民“能发展、可致富”,必须把移民群众从土地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移民依赖土地和农业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从目前移民的实际收入结构来看,群众的现金收入7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所以,增加移民收入,使他们切实过上城市居民的生活,还需进一步加大对移民群众的宣传引导,尽快推进土地流转,使移民群众既有一份稳定收入来源,又可腾出手来从事二三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移民新村农民已经实现土地流转2万余亩。我们要积极帮助联系和协调大的农业开发公司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入帮扶队伍,各地要进一步加快落实各项帮扶措施,进一步拓展移民群众就业渠道,以此促进移民村土地流转进程。
    搞好移民就业培训,在逐步转变移民身份、实现移民全面发展上更进一步。移民群众能否在新型社区安下心扎下根,关键是要有技术有保障有收入。为此,我们继续争取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为参加转移就业培训的移民提供培训补贴,免费介绍就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促进就业,拓宽移民增收致富门路。继续加大移民培训力度,加大种植业、养殖业、农机维修、农机驾驶等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要使符合条件的移民劳动力应训尽训,每人至少掌握一门以上专业技能。同时,继续鼓励移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务经济,支持移民自主创业,多层次、多渠道支持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促使移民尽快适应新环境,过上新生活,为移民身份的逐步转变打好坚实基础。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让移民享受更多社会福利保障上更进一步。加大移民教育支持力度,完善学校配套房屋及设施,在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校舍维修工程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时,优先给予支持。认真落实移民搬迁后5年内对移民考生在中招、高招录取中分别给予降10分、5分的优惠政策。及时组织城镇优质学校教师结对帮扶移民村学校,提升移民村学校教育质量。加大移民村公共文化设施等投入,丰富移民文化生活。大力发展移民卫生事业,提高移民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抓好救助体系建设,将贫困移民和低收入移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最大限度解决移民生活问题,加快建立移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移民消除等、靠、要思想,加强移民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规和公民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移民村平安建设工作,确保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重在持续  确保完善提升
    目前,我省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建设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正处在将移民新村完善提升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关键阶段。完善提升的成效如何,不仅事关水利系统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能否抢抓机遇、先行一步,更事关广大移民能否实现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享受城市文明、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要确保移民新村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完善提升,并力争使移民新区在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起到率先示范作用,关键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重在持续”的工作要求,具体抓好“六个持续”:
    持续加强组织领导。依靠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领导作用,是丹江口库区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基本经验。实现移民新村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完善提升仍然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持续把移民后期帮扶工作和新村转型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各项移民政策落到实处。省直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行业帮扶和分包地的具体帮扶措施,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省移民办要建立联系人制度,定期研究移民帮扶中的具体工作,组织进行督察、考评。各省辖市、县(市、区)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帮扶意见,整合现有移民工作力量,健全统一的移民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充实人员,专门负责移民后期帮扶工作,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持续发挥移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移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我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顺利进展的基本动力。推进移民新村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完善提升,仍然需要紧密依靠移民群众,充分利用移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谋求身份转变的迫切要求,持续发挥移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本身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移民新村虽然实现了农民祖祖辈辈期盼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生活,但是移民要达到城市居民的收入、要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还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克服和消除小农意识,增长竞争开放观念,增加生存发展技能,提高基本素质,转变生活方式,尽快适应城镇生活,尽快融入城市氛围,逐步完成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
    持续实行省直部门对口帮扶。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动员各部门、各方面对口帮扶,是我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圆满完成的重要环节。实现移民新村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完善提升,仍然需要省直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对口帮扶。要按照省移民迁安包县(市、区)工作组的分包对象,持续负责移民后期对口帮扶工作,到2015年结束。对口帮扶的任务是帮助指导移民迁安县(市、区)认真搞好移民新村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产项目等,帮助协调解决移民后期帮扶有关问题,为移民提供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扶。各对口帮扶单位要制订帮扶工作计划,落实帮扶责任,建立联系人制度,单位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具体负责做好帮扶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把支持移民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把增加投入作为后期扶持的重要任务,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建立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移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持续加大移民产业发展投入。加大移民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是彻底改变移民群众生产、生活面貌,为移民发展致富开辟新路的客观要求。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搬迁过程中,我省在国家拿出200亿元的移民资金用于补偿补助库区移民的同时,全省各级各部门目标一致,齐心合力,拿出了50多亿元来支持和保障移民迁安,为移民新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要实现移民新村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完善提升,还需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移民安置区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将移民产业发展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在安排政府性资金时要向移民倾斜。统筹移民产业发展,坚持集约、节约、清洁和安全发展,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生态环保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促进移民安置区相关产业做大做强。
    持续抓好移民优惠政策延续工作。落实优惠政策,搞好后期帮扶,是让移民群众真正成为重大工程受益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前提。省直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辖市、县(市、区)要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持续抓好各项移民优惠政策的落实。要把移民新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努力把移民新村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确保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持续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倾听移民呼声,化解社会矛盾,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根本保障。要持续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责任,抓好落实,特别是要深入移民群众中间,及时解决遗留问题,满足移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消除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误解,多做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好各种矛盾排查化解,依法维护移民合法权益。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转变领导方式的新实践,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作为,更是对全省水利、南水北调和移民系统的新挑战。在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新的实践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相信,只要遵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移民群众,积极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热情,继续发扬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务实重干、连续作战的作风,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移民后续工作一定能够谱写新的篇章,移民新村向新型农村社区完善提升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让库区移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