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东方今报:“新十八谈”映象版·命脉篇 河南水利是一面旗帜
时间:2011-10-17   来源:东方今报   浏览量:

  

东方今报:“新十八谈”映象版·命脉篇

河南水利是一面旗帜

 

河南水利是一面旗帜

    主持人:张绍刚

    嘉宾: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光谦

    河南地跨黄河两岸,因河而名,因水而兴,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孕育了华夏文明,而且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又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承载着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深切厚望。那么,河南目前的水利设施能否满足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和严峻形势?水利部门将如何通过领导方式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破解这些困难和问题?10162205分,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映象版》推出了《转变领导方式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命脉篇,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王光谦教授做客演播室,围绕水利部门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水利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中原水网”已经初具规模

    主持人:河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南这个省名都和黄河有关,所以它也算因水而兴,王厅长,说到水,您能不能说说河南的水利有哪些特点?

    王树山:可以这么说吧,河南的水利特点,可以用四个“独特”来概括:一是区位独特。河南省是全国唯一的地跨黄河、淮河、长江和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二是地势独特。河南省三面环山。三是作用独特。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河南省境内先后开工建设了小浪底工程还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两个特大型水利工程。“一纵四横”、“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原水网”已经初具规模。这样,河南省在整个华北地区水资源的配置方面,应该说战略枢纽地位日益突出。四是水资源分布比较独特。河南省是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受季风的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不够均匀。从地势上来看,又是西高东低,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比较短的,一旦遭遇到洪水的时候,特别是下大雨的时候,它汇集很快,极易形成洪水。

    主持人:雨水汇集很快。

    王树山:对,雨水汇集很快,而且洪水的宣泄也很凶猛,极易造成很大的洪涝灾害。但是汛期过后呢,降雨量又大幅度减少,往往形成旱灾。所以说,我们河南省一方面是灾害频繁,另一方面水资源又是严重的短缺。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水利条件非常复杂,任务也非常艰巨。

    ○水利基础保证粮食生产

    主持人:王老师,刚才王厅长用四个特征来概括河南的水资源和水利特点,您对河南的水资源有什么样的印象?

    王光谦:我生在河南,现在工作在北京,对于河南有特别的感情。感觉河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缩影,水灾、旱灾是非常之多。现在我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在的河南水利应该说是一面旗帜。为什么呢?首先我们一亿人口,历史上我们是吃不饱饭的,现在是因为我们水利搞得好,不仅解决了我们一亿人的吃饭问题,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主持人:粮仓。

    王光谦:粮仓。夏粮的1/4是河南人民生产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务院已经出台了指导意见,所以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的水利基础好,对粮食生产有保证,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支撑。第三,我们河南取得的经验肯定可以在全国推广。

     潘益大点评

    水的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

    主持人:那么关于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来听一听特约评论员潘益大先生的评论。

    潘益大:水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问题。一要有全局观,把水利发展放在“三化”协调发展战略中来考量,不能只看鼻子底下的一地一域;二要着眼长远,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一时得失;三要有前瞻性,注意统筹城乡区域平衡,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九九归一,必须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治水、用水、管水,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这样才能做到天大旱时不缺水,天大涝时无水患,让宝贵的水资源真正为民造福。

     外采电视短片

    对水资源保障要求更高

    目前,河南省已建成水库2361座,整修加固河道堤防1.6万多公里,修建蓄滞洪区13处。发展万亩以上灌区255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21万亩。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31公里河南段建设进展顺利,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迁安目标已基本实现。

    近年来,全省农田水利建设稳步发展,河南省以占全国1.47%的水资源量养活着占全国7.6%的人口,生产着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而且在水利建设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振兴中原的强大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日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兴利除害并举、防灾减灾并重,统筹协调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由南水北调干渠和受水配套工程、水库、河道及城市生态水系组成的水网体系。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及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水质。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研究设立黄河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水权交易中心,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面对挑战抓提升持续

    主持人:张绍刚

    嘉宾: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光谦

    ○目前的水利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主持人: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当中,对水利的要求非常高,也是发展当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那么王厅长,您怎么理解这些任务?

    王树山:实事求是说,如果仅仅是目前的水利设施,我感觉还是远远不能够满足我们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主持人:为什么?

    王树山:我感觉有两点:第一,要求更高了。年初中央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和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已经将水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经济安全,还有生态安全。

    第二就是责任更加重大了。国务院刚刚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水利的要求非常高。以后,河南就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现代农业基地,是全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更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我们要努力实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同时还要确保到2020年的时候,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1300亿斤。这些恢弘的定位和目标,我觉得哪一个环节要想实现都离不开水。

    ○河南水利面临四大挑战

    主持人:难以满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王树山:具体来说,我感觉主要有四方面的挑战:第一,水旱灾害频繁仍然是河南省的心腹大患。从历史来看,河南省水旱灾害频繁,是全国灾害多发地区之一。

    第二,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严重的是,我们有44%的河段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包括一部分地下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就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

    第三个挑战,就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我们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我们省大多数水利工程,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现在全省各地都在吃这个老本,还有3000多万亩耕地仍然是“望天收”,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第四个挑战,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明显短板。水利设施“基础脆弱、欠账太多”,也可以说是“全面吃紧”。

    所以说,对于水资源奇缺的河南而言,满足当前和今后的需求,我们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严峻的挑战,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解困需要转变领导方式

    主持人:王老师,河南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包括水利设施过于陈旧和老化的问题,这是不是在全国也是有代表性的?

    王光谦:这个在全国是有代表性的,河南更典型。像我们国家,应该说几十年来,水利投入是不断地增加的,但是你感觉到,问题好像是越来越多,这个也是很困惑的,或者说是一个困局。这个困局在全国是普遍的。我觉得这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管理层面,一个是认识层面。解决这个困局,往深了说,就是改变领导方式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究竟是要环境、要未来,还是要今天的GDP

    王光谦:对,还有水资源的开发,本来就这么多水。都要用水,就会过度开发。还有就是管理上,如果做不好,就会出现一边缺水一边还在浪费,一边在保护一边还在污染的情况。

    主持人:您觉得转变领导方式是一个根子上的问题?

    王光谦:是根子上的问题,还有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这个水好像是天上给的,实际上不是,没那么多,不是说你要多少就是多少。水利部已经提出了“三条红线”,也就是说你总量的红线不能突破,然后是用水效率必须提高。这点河南省做得不错。

    ○转变领导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主持人:一方面,刚才二位都在谈形势,另一方面,也在谈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这是一个瓶颈或者叫困局。那么在这个时候,河南有什么样的思路?

    王树山:卢展工书记对河南水利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关键词:提升、持续。所谓提升,就是要提升我们的认识、提升我们的思路、提升我们的举措。所谓持续,就是要持续干好水利,要与时俱进。更主要的是持续我们好的精神,好的气势和艰苦卓绝的韧劲。

    在这方面,郭庚茂省长也对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就是今后510年,要彻底改变河南省水利严重滞后的局面,要建成和完善“四大体系”。我想,按照书记和省长这个要求去做,去落实的话,应该说能够改变河南省水利的被动局面。

    怎么去做、怎么去落实呢?具体来说,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其次就是要处理好建与管的关系。第三个就是要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最后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控与调的关系。(下转A06版)

     外采电视短片

    网友建议

    管好水用好水

    去年,河南投入226亿多元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政府修好水利,农民种地也越来越有底气。

    许昌县灵井镇史堂村农民史富安说,过去渠道淤积,机井破旧,靠天吃饭,小麦亩产只有七八百斤。如今旱能浇、涝能排,前年大旱、去年春旱,都浇了3次水,亩产达到1100斤,今年的秋粮又打了1200斤。

    济源市近年来着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投资2.14亿元建成的480处饮水工程,解决了12个镇47万人的饮水问题。

    “以前吃的水质很差、有酸咸味,锅开了以后还有好多白渣。自从用上镇自来水工程供水以后,以前的现象全部消除了,也没有怪味了,24小时水龙头拧开都能正常供水。”济源市梨林镇闫庄村村民闫小庆感慨地说。

    网友“赶路人”说,由于水的流动性,在水污染方面上下游之间往往很难形成默契,如何打破这种“楚河汉界”的困境,消除行政区域之间的壁垒限制,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提高水污染的治理成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

    主持人:张绍刚

    嘉宾: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光谦

    ○全省农村都要通上自来水

    主持人:群众比较关注饮水安全、污水治理和资金投入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问题,王厅长怎么理解普通百姓的这些心愿?

    王树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是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有一个新的发展。我们初步测算了一下,河南省在“十二五”期间,水利重点项目建设的总投资将达到1497个亿。

    另外,我们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最高原则。力争到“十二五”末,解决好河南省剩下来的近3000万农村居民和630万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再就是要实现我们河南省全部农村,村村通上自来水。

    同时,还要把水的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的治理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让水利移民能够安下心

    主持人:河南移民速度很快,老百姓基本上是满意的。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树山: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的移民进展顺利,16.2万农村移民已经集中搬迁。我感觉最关键的有四点: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优势,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能够办成大事的优势,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有机集成的优势,我们党的基层干部善于做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主持人:这只能说是一个好的开头,因为移民之后的后续任务还很多,包括他们以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对吧?

    王树山:对,如何使他们能够真正稳下来,而且能发展,能致富,融入当地的社会,这个事任重而道远。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给我们下达了任务,现在我们正在调研,要抓紧拿出一个对移民后期扶持的细化意见,直至使他们真正地能够不仅安下身,而且安下心。

    ○更好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主持人:从治水、节水、用水出发,河南水利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蓝图,王厅长能不能帮我们描绘一下?

    王树山:就是要在全省构建“四大体系”,实现“六大跨越”,打造“一个战略枢纽”。

    让水利更好地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当中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文字由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梁新慧整理        图片由东方今报摄影记者沈翔拍摄

     何平评论

    主持人:关于强化水利工作,保民生保发展这个话题,我们来听听何平的评论。

    何平:建设中原经济区,应常思“水之重”;走好“三化”协调路,要常怀“水之忧”;打造粮食核心区,要常修“水之基”。

    兴水利,就要有胸怀天下的责任与使命。推动经济发展,造福中原百姓,维护国家安全,夙兴夜寐,不忘水利事大;

    除水害,就要有心系苍生的大爱与良知。生灵是否安宁?江河如何安澜?饮水能否安全?居安思危,不忘水利事急;

    定水策,就要有振兴中原的远见与智慧。大兴农田水利,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宵衣旰食,不忘水利事重。

    相关链接: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zzsx/20111017443_3.htm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