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中国财经报:守住这片“生命水”——河南省财政支持南水北调建设纪实之二
时间:2011-09-15   来源:中国财经网   浏览量:

中国财经报:守住这片生命水

——河南省财政支持南水北调建设纪实之二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水源地所在的南阳市以“把政绩融在清水中,把丰碑刻在青山上”的科学精神和决绝意志,为京津冀守住了一库清冽的“生命水”。

为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保护,河南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目前,全省已实施项目35个,完成累计投资8.94亿元,治理水库流失面积1962平方公里,完成渠首植树造林535万亩,建设沼气池9万多个。

在积极开展水源地保护的同时,他们还开展了沿线水质保护工作。据南阳市环保部门随机取样检测,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的25项基本指标,除氨氮一项未达标外,其余指标全部达到Ⅱ类以上标准,符合南水北调水质要求。

“壮士断腕”治污染

泰龙纸业曾是淅川县的明星企业,废水排放也达到了省定标准。但为了更好地保护水源地水质,这家企业于200412月被彻底关闭。此举使淅川这个豫西南最大的造纸基地资产损失2.3亿元,国家年减少利税1000万元。

类似关闭泰龙纸业这样“壮士断腕”的举动,在淅川县屡见不鲜。这几年,淅川县先后否定了6个大型项目的选址方案,取缔了20个违规建设的项目,关闭、转产企业127家。仅关闭、转产企业一项,损失就高达10亿元。

西峡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面积最大的核心水源区,一直以来把确保入库水质稳定达标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

西峡县财政局副局长李惠芳告诉记者,近年来,西峡先后否决了40余个项目,关停了水泥、造纸等污染企业235家;投资4800多万元,对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治理;投资3亿多元,完成“三废”治理及清洁生产项目40余个。

“目前,全县无重排水企业,重点污染源治理达标率100%,县城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为了保证南水北调用水不受污染,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河南省水源地和总干渠沿线一切服从国家大局,采取了一系列“铁腕”措施,关闭污染企业、取缔传统优势产业。

据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从2003年起,河南省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实施污染治理,在水源地严禁新建造纸、化工、电镀等重污染企业,严禁无序开采各种矿产资源;所有对库区水质有影响的新、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关闭了污染企业共801家。”

生态农业筑屏障

2013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库区河南省境内水面将达到506平方公里,占库区水面总面积的48.2%

在做好工业点源治理的同时,为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清水入库,项目区各县也是各有高招。

西峡县全面推行蔬菜、猕猴桃、食用菌等10多项无公害生产技术,全县22万亩山茱萸基地、2万亩有机猕猴桃基地被认定为无公害基地。同时,推进农业有机化生产,减少化肥使用量,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在生活污染源治理方面,先后投资8亿多元,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实施了城区排污水和自来水管网改造,建成了县城粪便无害化处理厂、75个垃圾点和垃圾中转站,每天产生的140吨垃圾全部实行了无害化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西峡县累计投资2.1亿元,完成小流域治理3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8.7平方公里;还把10.01万公顷天然林划为禁伐区,10.4万公顷划为一般生态保护区,全部实行禁采、禁垦、禁牧;全县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57.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8%

淅川县是渠首所在地和主要水源地,2008年以来,淅川县创新造林机制,走出一条造林新路子。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68%增加到现在的45.3%,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72万亩。

与此同时,淅川县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小流域治理等水保项目,累计投入80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7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68.6万亩,年减少土壤流失210万吨。

南阳市财政局副局长孙专才介绍说,通过植树造林构筑生态屏障,丹江口库区生态林建设已累计投资4亿元,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库区生态林面积达到5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8%。

“截至目前,项目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0平方公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水源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西峡、淅川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孙专才说。

据介绍,河南省水源地保护区各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库区农民科学施肥施药,推行无公害生产,减少了库区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对水体的污染。各地普遍推广使用有机肥、沼肥和绿肥,水源地配方施肥达60%以上。大力发展以沼气为主的生态能源工程,使农业废弃物及人畜粪便得到了有效处理和转化。

“河水不犯江水”

河南省南水北调水质保护工作,可分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和总干渠两大部分。总干渠全长1276公里,河南省境内长731公里,涉及8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总干渠与省内包括黄河在内的众多河流、沟渠交叉,水体是否会受到污染,受到各方关注。

在地下穿黄隧洞,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圆形隧洞,一眼望不到头。项目经理介绍,中线供水工程在穿越黄河这一段,被视作“咽喉工程”。其中,穿黄隧洞则是穿黄工程的主要部分,它位于黄河河床底部40米处,有两个隧洞,均由直径9米的管道封闭组成。

“竣工后,将通过隧道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补水。通过封闭式输水,可以确保河水不犯江水,确保水质安全。”

除了穿越黄河,总干渠还要穿越城市及部分县市的城市规划区、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等重要区域。据了解,按照“二级保护区外边界线处地面高程不高于渠底及二级保护区最小宽度不小于1000米”的原则,河南省已对重要区域段右侧二级保护区范围进行局部调整。

焦作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城区段全长8.82公里,总干渠建设宽度100米,两侧各建100米宽的绿化带以及35米宽的道路;总干渠与市中心城区10条主干道和4条河流相交。焦作市财政预算编制局局长任立宏告诉记者,焦作城区段总干渠征迁涉及解放、山阳两城区13个村,20家企事业单位、市政各类基础设施管线6大类171条,需拆迁房屋52.38万平方米,迁移人口9091人,占全省干线迁移人口总数的16.5%。市政府出台了14个方面46项优惠政策,涉及就业再就业、养老医疗、住房保障、教育就学等多个方面。“比如,凡征迁补偿款不足以购买政策安置房的困难户,可享受财政补助资金,户均15000元左右。”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水源区36县年均增支减收约6.6亿元,其中年财政减收约3亿元,增支约3.6亿元。省直36个厅局结合各自职能制定了具体细化的帮扶措施,向移民征迁县(市、区)支持资金达50多亿元;各有关市、县也为库区移民和征迁群众提供了30多亿元的资金支持。

“千秋工程,成败在水质。除了加强水源地和总干渠的水质保护,目前,丹江口库区所在地淅川县已经建立了3个自动水质监测站和9个人工采样监测点,确保从河南出境的断面水质始终达标,确保一江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上。”

             (记者李忠峰 李文煜)

 

 

相关链接:http://www.cfen.cn/web/cjb/2011-09/15/content_799089.htm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