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把河南打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访谈录
时间:2011-08-19   来源:河南省南水北调网   浏览量:

河南日报:把河南打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

配置的战略枢纽

——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访谈录

 

                   农民喝上放心水

                一处处水利工程灌溉沃野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本报记者   董学彦

818,全省水利工作会议隆重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第一次高规格的综合性水利工作会议,规格之高、内容之实、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水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对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安排部署,必将成为我省水利事业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开启全省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号角吹响,征途漫漫。我省治水史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水利事业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坚决贯彻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奋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如何以水利的大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

  

核心提示:

水情即国情、省情。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省的基本省情、水情。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水利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挑战。

 

  记者: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您如何认识新形势下我省的基本水情?

  王树山:我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和山区向平原两个过渡地带,也是全国唯一的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自古水旱灾害较为频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形成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虽然我省的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省的水情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加剧。全省人多水少,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有405亿立方米,当前人均、亩均分别为430立方米和34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14。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类用水增加。一方面,水资源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污染严重、地下水长期超采,水资源短的问题日益严重。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管理性缺水同时存在。

  二是水生态环境恶化压力加大。目前,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已形成近8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44.4%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水质劣于Ⅴ类标准,部分地区地下水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威胁到城乡饮水安全;1.67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未得到治理;河道断流、湿地萎缩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水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记者:我省水利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王树山:近年来,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我省粮食连续五年稳定千亿斤、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连续十一年稳居全国首位做出了特殊贡献,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问题依然存在,“短板”现象依然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省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确保农业持续增收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一是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我省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资源条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加上长期以来水利投入不足,我省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防洪排涝体系不完善,农田灌溉体系不稳固,供水保障能力不强,使水利事业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对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瓶颈制约更加突出。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七成,还有3000多万亩耕地是望天收,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后劲不足。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我省灌溉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天不足、后天失修,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机井陆续进入报废和更新改造期,全省有一多半机井处于“带病”运行状态,井灌面积日益衰减。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由于调水调沙,黄河河床逐年下切,致使我省不少引黄口门引水能力逐年下降,加之缺乏必要的引黄调蓄工程等原因,分配给我省的引黄水量指标不能充分利用,多年平均利用率不足五成。这一现状,始终是影响我省粮食增产丰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切肤之痛。

  三是水旱灾害频繁仍然是我省的心腹大患。从降水情况看,我省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六成到七成,且多集中在几次较大的降雨过程中;年际降水量变化大,最大降水量与最小降水量相差两倍以上,降水条件使我省易涝多旱,且经常旱涝急转。历史上,我省大约56年一次大旱,45年一次大水,60年左右发生一次特大干旱和特大洪水,水旱灾害频繁,春旱秋涝,久旱骤涝,此旱彼涝,旱涝交错,成为全国的重灾区之一。2008年、2009年冬春之交的特大干旱,2010年豫西、豫南山丘区发生的洪涝和山洪泥石流灾害,以及今年初出现的严重干旱,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四是水利建设任务极为艰巨。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水问题突出,地区间水利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人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一些民生水利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快发展仍然是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未来一段时期,水利年度投资规模更大,水利建设项目更多、范围更广、时间更紧、要求更高,对前期工作、施工组织、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带来严峻挑战,任务极为繁重,责任极为重大。如何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对各级水利部门和水利职工的重大考验。

 

  核心提示:

  盛世治水铸新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等四大体系。

 

  记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发展有哪些规划,要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王树山:今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78日,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818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主持,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亲自安排部署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在郑的所有省委常委、副省长,各市(县、区)党政一把手、发改委、财政、水利部门和省直、中央驻豫单位主要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这种高频率、大力度、超常规的举措,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对做好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坚强决心和明确要求。这对全社会特别是我们从事水利工作的同志,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今后5年到10年,水利改革发展真正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水利事业大有作为。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会议把水利的重要性提到了关乎人类生存、关乎国计民生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水利真正当成了治国安邦、造福人民的大事。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只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履职尽责,超常工作,奋力开创河南水利新局面,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为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央、省委1号文件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省水利厅根据省委常委会决定,结合当前我省水利实际,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经济区、粮食核心区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修订完善了我省水利发展规划和一系列重要专业规划。

  其中,我省水利发展规划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节水优先、强化保护、量水而行、改革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突出民生水利,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等规划相衔接,抓紧编制或修订水利发展10年规划,争取使更多的水利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重点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确保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地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等四大体系。

  在区域防洪、农田水利建设、城乡供水、水生态保护治理等专业规划中,我省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城镇防洪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2013年,完成山洪灾害防治的监测预警预报、有效避让体系;2015年形成比较完备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以县为单元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尽量解决大中型灌区覆盖不到、非宜井区农田的“望天收”问题,为确保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1300亿斤以上奠定农业水利基础条件。

  合理选定供水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制订干旱年份和特殊情况下的城镇应急供水预案,努力保证城乡供水安全。

  各市、县(市、区)要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提出的“建设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形成四区两带的区域生态格局”这一战略构想,制订本区域的水生态保护治理规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省生态安全。

 

  核心提示:

  实现我省水利的跨越式发展,要全力以赴谋大事、抓急事、办实事、促改革、转作风、保稳定,进一步强化我省“南北调配、东西贯通”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切实将河南打造成为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

 

  记者:我省治水方略已定,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即将展开。省水利厅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我省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王树山: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水利摆上了事关民族振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也对民生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考验和挑战面前,能否肩负重托,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不负众望,实现我省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当前和下一步,关键是要谋大事、抓急事、办实事、促改革、转作风、保稳定。

  首先,要围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水利建设,全力以赴谋大事。

  大事,就是对水利行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事,不仅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更为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关心。谋大事是推动水利快速发展的关键,今后水利能否实现跨越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谋大事”的水平和能力,取决于能谋成多少大事。

  当前,要切实抓好四件大事——

  一是加快引黄工程建设。切实加快引黄调蓄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小浪底北岸、小浪底南岸、赵口二期等灌区前期工作,争取尽快上马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省引黄灌溉面积达到2200万亩,到2020年达到3000万亩。

  二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努力筹划新建一批灌区,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田水利末级渠系改造和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业水利基础条件。力争“十二五”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850万亩以上,节水灌溉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

  三是加快防洪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河口村水库建设进度,强力推进出山店水库前期工程建设,加快前坪水库前期工作。力争2015年前完成231条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11个蓄滞洪区建设和2027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用3年时间完成13个省辖市79个县(市、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四是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促进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其次,要围绕需要快办急办的水利事项,切实抓好四件急事——

  一是继续抓好防汛工作。当前,虽然我省防汛关键期已过,但由于异常气候增多、天气复杂多变,暴雨和洪涝灾害仍会随时发生。我们将继续高度警惕,严阵以待,确保安全度汛。

  二是继续抓好规划完善工作。按照国家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重点建设领域和投资方向,修编完善全省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为积极争取国家扶持项目和资金奠定基础。

  三是继续抓好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在第二批移民正在顺利搬迁的基础上,要继续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发扬克难攻坚、连续作战的作风,力争8月底前基本完成第二批8.61万农村移民的集中搬迁任务,确保圆满实现16.2万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

  四是继续抓好燕山水库和病险水库竣工验收工作。力争近期完成燕山水库竣工验收,年底前完成国家专项规划内的359座病险水库竣工验收任务。

  记者: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我省在发展民生水利上有哪些具体措施?

  王树山: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在水利建设中,我省将坚持民生优先,把水利建设投资优先投向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水利领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水利,切实抓好四件实事——

  一是着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涉及我省11个省辖市、32个县(市、区)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确保2014年汛后与主体工程同步通水、同步达效。扎实推进大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抓紧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提高资源性缺水地区供水能力。以小浪底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依托,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原有水系为构架,进一步强化我省“南北调配、东西贯通”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切实将河南打造成为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

  二是着力抓好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加强丹江口水源区和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河南区域水污染防治,建设由南水北调干渠和受水区配套工程、水库、河道及城市生态水系组成的中原健康水系。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到2015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69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提高到60%以上。

  三是着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到“十二五”末解决我省2999.7万农村居民和630.3万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我省农村全部通自来水的目标。

  四是着力做好水利工程移民工作。切实抓好河口村和出山店水库等新建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继续加大已建大中型水库164万农村移民的后期扶持力度,促进移民生活越过越好。

  记者:近年来,我省水利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但水利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请问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王树山:改革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问题,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要靠体制改革,靠制度创新。我们将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我们将围绕全省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抓好四项改革——

  一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分类定性基础上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管理责任、管理经费,搞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保障水利工程良好运行。

  二是积极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加大对防汛专业抢险队、抗旱服务队、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夯实基层水利工作基础。力争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全省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三是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积极推动落实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足额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整合现有用于水利建设的各类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促进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四是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创新区域水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

  记者:为全力做好您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的水利工作,水利部门将采取哪些保障措施?

  王树山:为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项目运作。对于在建水利项目,要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按时或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对于已经纳入国家规划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步伐,争取早立项、早开工、早见效;对于尚未纳入国家规划又亟须上马的项目,要抓紧筛选、论证和组织申报,积极争取进入国家规划。项目争取要千方百计,项目建设要争分夺秒。

  二是强化作风转变。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促进水利发展方式转变,全省水利系统要以“四个重在”为实践要领,把工作作风切实转变到“三具两基一抓手”和“两转两提”上来,转变到“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上来,更加务实重干、锐意进取,持续提升。

  三是强化制度监管。要完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管资金运行,确保干成事、不出事,努力建设一支风清气正、真正过得硬的水利队伍。

  记者:作为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您对全省水利事业发展有何期许?

  王树山:水利兴则天下定,天下定则人心稳。作为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我最大的期盼和心愿就是风调雨顺、江河安澜、山清水秀、国泰民安。我将加倍努力工作,认真履行好职责,使我省水利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更好地惠及民生。同时我也希望全社会都能够更多地关心水、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让水更好地造福中原大地,更多地惠泽子孙后代。

建设中原经济区,水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水利建设管理任务艰巨而光荣。当前,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水利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形成合力,全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水利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放心满意的答卷!

相关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1-08/19/content_567190.htm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