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南阳儿女多奉献只为甜水济京城
唐河县城郊乡移民新村基本建成完工,将接收来自淅川县滔河乡水田营村移民343户1369人。程旭摄
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与鄂陕两省交界。作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汉文化的荟萃之地,南阳春秋时期已置邑,秦代则置郡。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先后哺育出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等众多名人。然而,这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近年来渐渐受到世人瞩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她与国家投资数千亿元的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一库清水 永续北送
南阳南临号称亚洲最大、库容174.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
毛泽东主席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说过,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方可以借些水给北方。而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正是1958年动工修建,1973年建成蓄水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库在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完工后,库容将达290.5亿立方米,年平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向华北地区供水,其中12.35亿立方米的水北上1277公里,将注入颐和园团城湖,供北京使用。
丹江口水库水面之浩瀚,水质之清澈,如不亲临其境是难以想象的。据南阳市环保部门随机抽样检测,目前水库水质25项基本指标,除氨氮一项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外,其余24项指标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即饮用水标准。为了确保这一库清水常存、永续北送,南阳人民付出了超乎人们想象的艰苦劳动和生活上巨大的牺牲。
水进人退 迁安两便
南水北调,首先要有水可调。为增加库容,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后的坝顶高程由
据了解,由于涉及拆迁,人口房屋早已冻结,库区人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居住条件难以改善,有些房屋已是危房仍有人居住。为加快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步伐,南阳市县有关部门在省里支持下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即在明年底前规划移民16.2万人全部完成搬迁。目前,第一批大规模规划搬迁的6.5万人所涉及的37个安置点新村建设已近尾声。记者在移民新村看到国家斥巨资修建的新农舍高大宽敞,排列整齐,移民入住后,生活条件定将大为改观。与此同时,南阳市县有关部门体谅理解移民故土难离的心情,在拆迁过程中做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实现了安全和谐搬迁,杜绝野蛮搬迁,并围绕搬迁后的移民长远发展目标,迅速组织调整生产用地,开展实用技术和就业职能培训等后续工作。
源头治污 惠及渠尾
南阳人知道,京城百姓最关心的是这南来之水的水质。这也是南阳人最关注的,因为最先喝上这水的正是他们自己。为保证“一库清水”,南阳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优先地位,树立生态成本观、环境大局观、绿色政绩观,加强了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并加大了林业建设力度。
近年来,南阳市在水源区四县市实施工业企业达标整治工作,限期关停整治了数百家排污企业,搬迁了38家企业,确保了水源区90%以上的地表水功能区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的水质标准。
南阳人在植树造林,构筑生态屏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南阳市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为森林覆盖,而库区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52.8%。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北京媒体看南阳”的一员,记者对南阳市及库区周边县市的采访时间虽是短暂的,或者说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但对南阳人为“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所做的贡献和付出的巨大牺牲却是深有感触的,同时记者作为京城一名普通百姓,更憧憬着四年后喝上那欢腾北上清凉甘甜的南阳之水的甜蜜日子。
(来源:北京日报 6月2日 作者:王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