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间:2010-05-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江”春水向北流,与黄河相遇,尽润齐鲁大地。山东省境内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滋润了干渴的黄淮海地区,而这条“T”字形调水大动脉的律动,处处离不开引智的推助。五月,我们来到泉城济南,切身感受“引入”的力量。

技术引进门

在引智之路上,山东人动身得很早。

200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伊始,跨流域长距离调水,防渗施工尤为关键。“以前技术不行,只靠人力,一人拿把抹泥刀,衬砌速度低、质量差。”调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瞿潇介绍说。

怎样能做到机械化?手上只有1988年“引黄济青”工程时引进的一套美国设备,对几乎腐蚀报废的设备进行改造,山东南水北调建管局的攻关小组绞尽脑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还得再出国看看。”借着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水利部“948”引进国外先进水利科学技术项目的东风,2003年的引智之行,水利工程师们一眼相中了土耳其施工现场的大型滑模成型机,“顺藤摸瓜”来到意大利原产公司买设备、学技术。

如果说输水干渠是血管,那么泵站就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心脏”。想要把国际最先进的技术输送进来,还得靠引智的“泵”。2009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这个河渠纵横的水城见到中小型清淤泵,研究员李永顺登时眼睛一亮:“跟挖泥船相比,这个在中国更有市场。”荷兰、日本国际知名水泵厂商的技术先后被“请进来”,分别应用于二级坝泵站、韩庄泵站,长江水由此“节节高升”。

东线泵站多,天然漂浮物是个麻烦,污物清理要特别当心。2007年,结合水利部“948”项目的实施,研究中心赴英国的大型渠道清污技术培训带回来了“真经”。目前,自主研制开发适应我国渠道的大型栅格清污设备,已在山东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泵站工程遍地开花。

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孙义福介绍,山东省南水北调局高度重视出国培训工作,每年的出国“取经”已经形成制度。据山东省外国专家局统计,2003年以来,山东省水利厅共派出13支出国培训的队伍,孜孜不倦的足迹遍布了荷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巴西、法国……

修行在个人

80万欧元每台,75台。这是引进一台意大利衬砌设备的花费,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所需总数。8001星期。这是济平干渠地区的村庄桥段间隔,以及设备“过桥”的拆装时间。进口设备的“天价”,加上对工作条件要求过高、在中国“水土不服”,山东省南水北调建管局工程师们开动了自主研发的脑筋。

“产品的核心技术是机密,对方不可能教给我们,但设备就是最好的老师。”2004年,在与国外著名的5家生产厂家进行了十几次技术交流的基础上,山东省南水北调建管局的研发团队下起了苦功。进口设备履带、液压动力等原先意想不到的设计,抛砖引玉地打开了研究团队的思路。在引智之后仅仅一年,就在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与设备的研发方面结出了硕果。

“这套设备体积、自重不足引进设备的1/3,造价仅为1/4,但性能可以说不相上下。关键技术还获得了7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总工程师罗辉很自豪地说。据此工艺基础制定的相关行业标准,至今仍然全国沿用。

在济南市平阴县区段,长江水正在济平干渠中静静流淌。两个月前,河岸的环保绿化带刚种植了4万株当地盛产的玫瑰。济平干渠是全国南水北调第一个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单项工程,对此国产机械化衬砌设备功不可没。2005年,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国产机械化衬砌渠道48公里,占济平干渠全长90公里的一半以上。“不怕桥多,设备转移不用拆卸,吊车拖车就行,半天就能搞定。”人工和机械衬砌的两段水渠坡面,可以看到截然不同。山东省调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瞿潇感叹,我国大型水利工程渠道建设“人海战术”的一页彻底翻过去了。

未来前景阔

在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大型平原水库、大型灌区的建设中,自主研发机械化衬砌设备处处大显身手。2008年,在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河南郑州中牟县,“咱自己的设备”在杨桥灌渠的施工现场“惊艳”,研究员韩其华说:“一天500米的衬砌速度,让当地水利局局长又惊又喜。”

自主创新让我们从引智的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中国制造”名扬海外。20072008年,山东省调水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后出口了两批设备,分别应用于巴基斯坦国家重点工程卡其水渠及委内瑞拉瓜里科河灌区工程,打破了欧美设备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在巴基斯坦,有次一整套设备被泥石流埋住,用了20多天清理挖掘出来之后,所有的零部件都能正常工作。当地的施工技术人员特别写来表扬信:‘我们用过几个国家的设备,中国设备是最棒的!’”目前,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合作也正在进行中。

“跟‘硬’的技术比,管理是‘软’的,但作用大,眼界、思路都打开了。”20094月“俄罗斯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培训团归来,山东南水北调建管局副局长王安德感慨良多。对于未来的出国培训项目,王安德表示将要继续增加工程建设管理培训。比如,“南低北高”使得“泵多”成为南水北调东线的特点,34座泵站和39座水闸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还要借助引智的一臂之力。“尽管国情不同,但我们可以适当借鉴,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套方法。技术和管理不能分家啊。”王安德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江水北上汩汩而来,引智的“活水”也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这项工程中……

(作者:郑兴  杜琳)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