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舍弃小家为大家——来自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现场报道之三
时间:2010-05-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量:

 

舍弃小家为大家来自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现场报道之三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涉及建设用地约150万亩,要搬迁人口54万,其中,丹江口库区移民涉及河南、湖北两省约33万人。记者近日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获悉,截至2009年底,东、中线一期干线工程累计完成征地27.96万亩,累计搬迁56712人,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2.3万人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在迁出地和安置地,移民们正在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迈进。

搬迁村安定吗?

    4月,记者走进河南淅川的姚营村——一个即将搬迁的村庄,进村后首先听到风韵十足的豫剧唱腔。掏出照相机循声而去,只见村子中央的空场上,搭起了土台子,豫剧演员正在唱大戏,台前聚着二三百男女老少,有坐在板凳上的,还有骑在摩托车上,有人甚至骑在树枝上,听得如醉如痴。 

村子要搬走了,还唱什么戏?我和几位村民唠起了家常。50多岁的村支书姚国玺说,全村3150人,其中1400人处在搬迁线172以下,今年8月就要搬到河南平顶山市和舞钢市的新家了。“这里沟沟坎坎,那边(指安置点)一马平川,东西南北都有路,交通便利,年轻人可以到附近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打工挣钱。

村民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那边人均住房24平方米,户均宅基地0.25亩;有的说,人均水浇地1.05亩或旱地1.4亩,每人每年补助600元,享受20年;还有的说,老宅的猪圈、红薯窖、茅房拆迁有补偿,新房修路、架电、吃水、建校等公共设施要齐全。大家说的时候喜笑颜开,说明对移民的未来比较满意。

是什么让县委书记热泪盈眶?

    “破家难舍,故土难离”,毕竟是人之常情。袁耀生,中共淅川县委书记,说起去年815日与滔河乡姬家营村民一起守夜的情景,依然热泪盈眶。那时,全村71253人就要整体搬迁。袁耀生推开几户农家的门,见到有人正在包裹一掊故乡土,有人在绑扎一棵庭院的树苗。出外打工的子女回来了,嫁到邻村的闺女回来陪父母度过在故乡的最后夜晚。更多的村民来到祖坟前,取一掊土,面对着世代生活的绿水青山,磕3个头。一位70多岁的大娘不禁哭了起来,来自安置点所在地——河南许昌县的女县长印庆跃,一边抚慰大娘,一边自己也悄悄抹着眼泪。

    袁耀生对记者说:“我们的农民太好了,有些干部调动个工作还不去,农民为了国家重点工程,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国家,这样义无返顾!”

    丹江口库区移民分属湖北、河南两省,河南库区移民均从淅川县迁出,首批10个移民安置试点迁出10627人。淅川全县16.2万移民,超过小浪底移民最多的新安县,也超过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人口最多的万县市,搬迁安置力度和强度在中国水利移民史上少有,压力前所未有。

移民生活怎么样?

    踏着黄昏,我们来到移民新村——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新村,村民都是从淅川县鱼关村搬迁来的。没进村就远远地看见,移民屋顶的太阳能装置在夕阳下闪闪发亮。 

    走进村里,一排排两层小楼整齐排列,有超市、学校、医务室。记者推开一户人家的门,首先看到一辆崭新的轿车,旁边的女主人正在房檐下包饺子,小院里弥漫着韭菜香味。男主人朱建会今年47岁,他告诉记者,新车是刚用移民补偿安置费买的,女儿出外打工,儿子刚娶了当地漂亮媳妇。

    听说像老朱家这样的移民和当地村民联姻的在淅川县有20多对,也许是移民新村的好条件吸引了当地小伙儿、姑娘的眼光。

    库区移民搬迁,一头连着“国字号”工程,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库区人的切身利益,被称为“天下第一难”。有些民众不理解,移民干部就带着感情做工作。淅川县大石桥乡女乡长向晓丽先后组织1000多人次到安置地,在移民分户、宅基地分配、施工监督、人口核实等环节中,与民众耐心商量。她经过与村民的反复交流谈心,掌握了移民的“心结”所在。

    移民们把向晓丽说得很形象:“向乡长有一张‘八哥嘴儿’——苦口婆心地给移民乡亲讲政策、说道理、做对比;两条‘飞毛腿儿’——挨家挨户做工作;最重要的是一张‘橡皮肚儿’——总是用微笑面对移民的不解与责难,‘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用真情换真心,让向晓丽和移民干部赢得了移民的心。一位大娘从不理解到理解,最后愉快搬迁,上车前握着向晓丽的手说:“闺女,让你受委屈了!”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