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人民网:誓引南水济北国——写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II-B标过河段隧洞胜利贯通之时
时间:2010-04-13   来源:人民网   浏览量:

人民网:誓引南水济北国——写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II-B标过河段隧洞胜利贯通之时

48,中原大地春风荡漾,树木泛青,百花吐蕊。明媚的阳光照耀在古老的黄河上,仿佛照耀着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

在郑州市西面一个叫孤柏嘴的地方,我们的母亲河,将见证中华民族水利建设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的到来。上午11时,随着一阵隆隆的轰鸣声,一台巨大的盾构机,在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漫长潜行之后,终于穿越滔滔浊浪下数十米深的黄河河床,势不可挡地从南岸竖井里破土而出。随着中铁十六局集团承建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II-B标过河段隧洞的贯通,中线穿黄工程的两条过河段隧洞全部实现胜利贯通。

这一石破天惊的壮举,宣告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头号险关被攻克,同时也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梦想,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国土上变成现实。

宏伟的历史愿景

195210月,郑州附近的黄河岸边走来一个伟岸的身影,他,就是前来考察黄河水利建设的共和国主席、历史巨人毛泽东。

我国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次递减。南方河流较为密集,雨季历时长,夏秋季降水集中,常常出现洪涝灾害。北方则降水较少,加之垦殖、放牧及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形成严重的水荒。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威胁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有人断言,如果水的问题不能尽快解决,中国迁都将不可避免。

于是,如何破解“南涝北旱”的困局,便成了几代中国共产党员人一块沉甸甸的心结。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在听取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的汇报后,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历史条件逐步成熟,南水北调的实施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19807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视察湖北省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时,详细询问了初期工程建成后防洪、发电、灌溉效益和大坝二期加高情况。此时,一条浩荡而又清澈的人工河,已经婉在他那博大的胸中。

1992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抓紧南水北调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

2004310,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要按照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论证,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终于浮出水面,形成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这一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将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构建“四横三纵”的大水网,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的重头戏,它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尔后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最后到达京津地区,输水总干线全长1267公里,建成后每年可为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立方米,为农业增加供水30亿立方米,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前进在浪涛深处

为了将长江水顺利输送过黄河,工程设计采用隧洞穿黄方案。中铁十六局集团承建的穿黄工程II-B标,是南水北调中线两条穿黄隧洞中的一条,它从黄河河底2532米深处,采用泥水平衡式盾构机,潜行4250米(其中过河段隧洞长3450米),开挖衬砌形成直径7米的过水通道,将南北两岸的引水干渠联结在一起。

黄河是一条喜怒无常、桀骜不驯的大河,其河道属典型的游荡性河道,不同年份河道主槽在左右岸之间来回移动。据河工模型试验,穿黄河段主槽最大摆幅达800余米。河床泥沙的冲淤变化,必然使引水隧洞上方纵向荷载发生变化,下卧土层纵向也会相应变化,因此沿纵向隧洞有可能发生不均匀变形而张裂。因隧洞较长,地震波沿纵向传播时,地震响应存在相位差,导致隧洞有可能沿纵向发生差异性变形张裂。由于隧洞穿越饱和含水地层,一旦出现开裂,高压水将会汹涌而入,给施工人员带来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在水文地质及其复杂的滔滔黄河底下开掘隧洞,无异于在龙王身下动土。

“南水北调看中线,中线工程看穿黄”。穿黄工程被誉为“高、精、尖、难、险”工程的化身,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和技术可资借鉴,当之无愧地成了控制全线工期的天字号“咽喉工程”。

世界级的工程,必然遇到世界级的难题。为了夺取穿黄工程的胜利,素有中国建筑市场“地下尖兵”之称的中铁十六局集团,挑选了最优秀的管理、技术和施工力量,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攻坚战。

项目经理陈建军告诉记者,他们遇到的第一个严峻考验,是超深竖井及地下连续墙的施工。

北岸竖井深51米,地下连续墙深77米,是目前国内最深的竖井和地下连续墙。泥浆护壁技术是地下连续墙工程的基础技术之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地下连续墙的质量和安全。根据原设计,每立方米泥浆需用116公斤膨润土进行配制。该配合比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地铁工程施工中已经被广泛应用,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成果。但陈建军他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这种配合比并不适应黄河滩上的砂性地质,很容易造成槽段坍塌。为攻下这道难关,陈建军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冒着零下十多度的严寒日夜攻关,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终于找到了适合黄河滩上砂性土质的泥浆配合比。施工监测和实践证明,泥浆的重度、粘度等各项指标优良,起到了很好的护壁功效,在施工过程中从未出现槽段坍塌等事故。

在竖井施工中,他们还创造了“铣接法”,成功地解决了地下连续墙一期槽段与二期槽段之间的搭接难题;创造了“双高压三重管高压旋喷法”,成功了解决了超深度土体加固抱管、卡钻、返浆困难等技术难题,加固深度达到61米,创造了国内超深度土体加固施工新纪录。

盾构机始发成功后,进入了全断面中粗砂的地质层。这种地质土层松软,渗水快,水压大,极易造成掌子面土体坍塌,把开挖舱空间填满,导致刀盘卡死。为了攻克这一施工难题,技术关攻小组成员每天深入现场,24小时跟班作业。他们对渣土进行取样分析,搞清楚砂石的含量和细度模数,然后调整泥浆的失水量和胶体黏度,加大泥浆的密度,使泥浆有较好的和易性,在泥水舱里形成一层泥膜,起到很好的护壁作用,有效地防止了掌子面坍塌,确保了盾构机成功穿越875米长的中粗砂地质层。

愿将热血化碧波

在千里南水北调建设战线上,提起中铁十六局集团穿黄工程项目部,无论是业主、监理,还是竞争对手,没有不翘大拇指的。

这个项目部在施工中可谓是战绩辉煌。面对举世罕见的艰巨工程,他们不仅按时贯通了穿黄隧洞,而且还圆满地实现了上场之初提出的“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目标。在业主和监理组织的15次有国内9家大型企业参加的质量、安全、进度、文明施工综合检查评比中,他们13次荣获第一名,两次获得第二名。其中在由业主组织的5次综合检查评比中,他们次次力拔头筹,所承建的标段被指定为观摩学习重点标段,成为南水北调工地上的一面耀眼的旗帜。

透过这面光彩夺目的旗帜,我们看到了一支享誉全国的“地下尖兵”的使命、责任和风采,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的魂魄、精神和力量。

穿黄项目部的员工,虽然大多数都是70后、80后的年轻人,但是,在他们身上,你能够感觉到一种一脉相承的“基因”,这就是脱胎于铁道兵的企业所特有的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和意志。

项目部经理陈建军,既是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又是一名出色的技术精英,更是一名身先士卒、勇于奉献的排头兵。

在管理上,他总是超前谋划,大但创新。在盾构机始发之前,必须先破除密封的洞门。透水问题,是在饱和含水地层实施洞门破除时常常遇到的一道施工难题。由于漏水点难以被发现,盾构始发时一旦出现透水,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防止意外,陈建军亲自组织现场仿真试验,并主持制定了应急预案:一是准备两台水泵,随时准备进行抽水作业;二是在地面上准备好双液注浆泵,并将浆液搅拌好,随时准备注浆;三是准备几台电焊机,随时进行电焊作业;四是提前在钢管片上挖一个孔,防止水往盾构机和隧道里涌。在进行洞门破除时,果然发生了险情,一根止水钢环固定螺栓被高压水冲断,导致止水帘幕松动,出现透水透沙现象。如果没有预案,麻烦就大了,不仅盾构机将会被报废,井内作业人员也会遇到生命危险。由于准备充分,及时启动了注浆封闭、冷冻封水、井内抽排水等应急措施,使险情得到及时制止和排除,确保了盾构机安全始发进洞。

为了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陈建军常常一马当先,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一头扎进施工现场,没日没夜地拼搏着。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常常汗流浃背。寒冬季节,滴水成冰,他的手脚和脸部都生了冻疮。但他对这一切却全然不顾,仍然兢兢业业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工程师出身的项目部党工委书记王建永,是一位年轻的盾构机专家。在盾构机组装始发工作中,他担任“总指挥”,从盾构机选型、验收、运输到吊装下井组装,他都要亲自把关。白天在工地劳累了一整天,晚上吃过饭又一头扎进图纸堆里,常常干到深夜一两点。前段时间他家里刚购买了新房,爱人多次催他回家装修,他总是对爱人说,工作忙,走不开,一拖再拖,把装修的事全部甩给爱人去操办。严重的体力透支,使他过早地生出了白发,同事们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劝他多注意休息,但他总是说:“工期那么紧,作为党工委书记,理应给大家做个表率,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

盾构机始发洞门破除,由于存在透水风险,是整个盾构施工中最危险的环节,原项目部总工程师施东亲自拿着风镐,带领9名工人凿开洞门。透水透沙发生后,他又冲在最前面,带领大家根据原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迅速排出险情。

为了及时查看刀盘刀具的运行情况、磨损程度和排除各种故障,盾构施工中随时都有可能带压进舱作业。这是一道高风险的工序,许多年轻的员工都会感到有些害怕。为了提高大家的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吴庆红亲自给大家上技术课,讲解高压舱的工作原理,并第一个进入高压舱进行示范作业。经过他耐心的言传身教,现在年轻的员工们都能够熟练地进入高压舱作业,及时有效地为盾构机保驾护航。

黄河为我向天歌,誓引南水济北国。共和国年轻的建设者们,正将他们青春热血,化作滚滚北流的千里碧波……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