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饱含深情的全力帮扶——河南省直厅局移民包县工作纪实之三
时间:2010-02-24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量:

河南日报:饱含深情的全力帮扶——河南省直厅局移民包县工作纪实之三

熟悉的山川,已成为遥远的故土;陌生的土地,变成了崭新的家园——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库区移民是最让人牵肠挂肚的群体。十几万人要重新安置,数百万平方米的房屋要重新建设,数十万亩农田要重新调整……这一规模空前的行动,考验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更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中,河南全省移民包县工作组千言万语做工作,千辛万苦搞帮扶,“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一把手负总责”,用心血和汗水铸起了一座执政为民、无私奉献的丰碑。

把移民的冷暖挂在心上

去年8月份,85岁高龄的陈改枝老人从淅川县千里迢迢搬迁到宝丰县马川移民新村。和乡亲们不同的是,她没有住进新建的移民新村,而是在宝丰县敬老院里安度晚年。她入住的宝丰县敬老院,在河南省民政厅40万元资金支持下,刚刚扩建修葺一新,环境优美。

陈改枝是马川村的五保户老人,膝下无儿无女。入住敬老院几个月后,老人逢人便说:“这里就是我的家,工作人员就像亲生儿女一样。”

24,马川新村的移民又收到省民政厅移民包县工作组送来的一份大礼:248户移民每户都得到一台双缸洗衣机。移民李东范高兴得合不拢嘴:“在老家俺就想买台洗衣机,可是没有自来水,平时洗衣服都是在河边石头上搓。工作组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省民政厅副厅长、包县工作组组长董颍生说:“移民群众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我们一定要把移民的冷暖挂在心上,让移民群众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树立信心。”

自开展包县工作以来,省民政部门共为移民群众送去蔬菜5万多公斤、面粉5万多公斤、棉被1000多条、慰问金(券)3万多元,并投资18万元,为马川新村建设一座垃圾中转站。去年10月,为让移民及时种上小麦,省民政厅又拿出20万元,为马川新村移民统一播种1000多亩小麦。

让移民的明天更美好

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包县工作组组长赵庆业永远也忘不了移民搬迁的那一幕。

去年820日凌晨,他早早来到淅川县金河镇姚湾村村口,送别该村的库区移民。看到移民们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他和工作组成员热泪盈眶,话语哽咽。

他告诫工作组其他成员:“为了南水北调工程,有的移民多次搬迁,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一定要带着深厚感情,把移民当做亲人,去做扎实细致的工作,真正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让移民的明天更美好。”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和淹没区,为了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淅川县大量良田被淹没,大批工厂被关闭,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支持淅川县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要求各级各部门在政策帮扶、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和经费保障上对淅川给予倾斜。

针对淅川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态保护要求严格等特点,省财政厅工作组积极协调上报淅川县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补助财政资金3600万元,为淅川县争取中央生态保护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2亿元,给予25个移民安置县(市、区)每个移民安置点5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

把移民新村建成生态村

一些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也许人们不会陌生。村庄设施简陋,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但这些现象将远离移民新村。省委、省政府近日作出决定,将移民安置村全部纳入2010年省级生态村创建计划,把移民新村建设成为“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生态文明村。

今年1月,应河南省环保厅包县工作组的请求,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来到郏县移民新村,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标准,对移民新村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在移民新村规划设立了20多个垃圾收集池,配备一台环保车。省环保厅厅长李庆瑞说,这一项目建成后,移民新村将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新家园。

为实现把移民新村建设为生态文明村的目标,省环保厅积极参与移民村的规划、选址和建设,要求移民村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步进行,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力争做到移民迁入之前完成生态文明村创建基本条件要求。省环保厅承诺,对建成生态文明村的移民村,将给予“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并积极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对于条件特别好的村庄,省环保厅将积极向环保部申报国家级生态村。

一次不同寻常的“牵手”

2009926,淅川县盛湾镇河趴村的50名移民代表来到鲁山县辛集乡,对清水营移民安置点进行实地考察。经过移民代表的充分酝酿,全体移民代表与鲁山县移民办达成协议,从而完成了鲁山县移民安置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看似简单的协议背后,不知凝结着河南省广电局移民包县工作组和鲁山县相关工作人员多少辛勤的汗水。

省广电局副局长、移民包县工作组组长李亦博介绍,为了让盛湾镇河趴村1700余名移民满意,省广电局移民包县工作组在移民安置点的选择上与移民迁出地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对移民安置点先后作出了四次调整。

鲁山县山多地少,河趴新村所要占用的生产用地被辛集乡人称作“肉脑地”,是一块丰美肥沃的好地。把如此良田全部让给移民,当地很多农民难以割舍。为了化解矛盾,省广电局移民包县工作组一家家、一户户、一个个地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硬是用滚动调节的方式,为将要在这里安家落户的移民们挤出2100多亩的生产用地。

为了这次非同寻常的牵手,省广电局移民包县工作组付出了无数心血。李亦博动情地介绍,在他们工作组里,有的同志在高烧39℃的情况下,一边在车里输液,一边赶往鲁山县;有的同志老母亲过九十大寿,只能打电话给老人送去祝福;有的同志父亲长期住院,却没有耽误过一天工作……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告诉记者,省直25个包县工作组自去年8月以来,坚持吃住在基层,工作在一线,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全程督导,全程帮扶。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省直单位干部的良好形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省直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有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实现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