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作为当前国内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建成后,清澈的长江水将由此北上,穿越黄河向北方地区供水。
地上地下,中华民族两条奔涌千年的母亲河——黄河与长江,将在这里实现立体交汇。
北方向南方“借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这一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宏伟设想,经过了50多年的勘测、规划、论证,终于在
长期干旱的北方,耕地占全国60%以上、人口占45%以上,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的四分之一,世界的十六分之一。由于长期干旱缺水,黄淮海流域地区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一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难以投资落产,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不得不过度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生态恶化。黄淮海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形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而长江流域由于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数千年来为洪涝灾害所苦。
南水北调,就是要利用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弥补北方水资源之不足。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到2050年,调水总量规模为448亿立万米,接近于在黄淮海平原和西北部地区增加一条黄河的水量。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域将相互联接,构建起“四横三纵”的大水网,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去年完成投资125亿元
在北方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重和国家实施扩内需、促经济、调结构、保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情况下,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全面加快建设的新阶段,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2009年,一大批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如东线济南市区段、南四湖至东平湖段,中线黄河以北至漳河段、天津干线段、黄河以南段部分项目,以及世界最大规模的渡槽工程——沙河渡槽段等。新开工项目25个,投资规模342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25亿元,相当于前6年总和的一半。
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办公室统计,自工程开工至2009年12月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下达投资62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76.6亿元,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成投资66.3亿元和310.3亿元。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目前正处在全面展开、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
工程发挥效益造福百姓
“水价没涨,就喝上了几百里外调来的清水,这是咱百姓的福气!”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圆满完成向北京临时应急供水任务,河北三座水库累计放水4.35亿立方米,北京收水3.3亿立方米。2009年夏天,北京用水高峰期日耗水量达278万立方米,其中京石段供水170万立方米,占60%以上。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的陆续建成,保障供水、防洪除涝等方面的效益逐步显现,沿线亿万群众正从中受益:
宝应站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第一座开工建设、第一个完成并投入运行的泵站,于2005年10月完成试运行验收,工程于2006、2007汛期连续两年投入里下河排涝运行,累计抽排涝水2.02亿立方米,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007年8月,山东省大汶河流域连降暴雨形成洪水,东平湖面临防洪压力。济平干渠下泄东平湖洪水历时近1个月,下泄洪水总量7000多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东平湖防洪压力。为进行水土保持和堤防防护工作,济平干渠工程沿线渠道两侧共植树56万株,绿化草皮超过300万平方米,形成宽近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