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许昌
一江清水润莲城
时间:2017-12-14   来源:许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   浏览量:

一江清水润莲城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三周年

本报记者 武芳 实习生 白雪

      

滔滔汉江水,过巴山、越秦岭,一路向上,润泽北方大地。

      20141212日,一条源起丹江口水库,干线总长1432公里的输水线,将滚滚长江水由南至北引至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个省市。

      20141214日,丹江水水头正式抵达我市,1215日,许昌瑞贝卡水业有限公司周庄水厂开始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向市区试供水。

如今,南水北上三年,我市累计供水3.08亿立方米,供水面积达到174.5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达到165万人。对于我市来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再只是一条输水线路,而已成为盘活区域水资源、释放生态红利、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生命线”。

                    南水北上 一渠清流润泽大地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位置。水,作为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当属重中之重。

      我市曾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水问题”严重制约着许昌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10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的一半,仅为全国人均的十分之一,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问题长期并存。

在南水北调通水后,我市优先安排优质南水北调水置换劣质水区和地下水超采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归还挤占的生态和农业用水,使城市供水水质得到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得到提高。

如今的“南水”水质已经达到Ⅱ类水标准,有的部分指标达到Ⅰ类水标准,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013——2014年,我市由于干旱造成颍汝干渠断流,水资源供需形势异常严峻,一年多始终处于麦岭地下水单水源供水困难时期。南水北调原水的输入,解决了我市地表水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实现了全市三水源(南水北调水、北汝河地表水、麦岭地下水源)、多水厂应急联调供水局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给我市的总分配水量为2.26亿立方米。15号分水口门位于禹州市张得乡晏窑村,负责向襄城县供水,年供水1100万立方米。16号分水口门位于禹州市梁北镇任坡村,向禹州市区和神垕镇供水,年供水3780万立方米。17号分水口门位于禹州市郭连镇孟坡村,向许昌市区每年供水1.2亿立方米。18号分水口门位于长葛市坡胡镇洼李村,向长葛市供水5720万立方米。除此之外,我市在17号分水口门供水线路增设了鄢陵供水工程、建安区豆制品产业园分水口、建安区五女店镇分水口、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分水口,在18号分水口门供水线路增设了长葛市西部水厂分水口、增福湖分水口。目前,鄢陵供水工程正在进行试水,该工程正式通水后,我市下辖的各个县(市、区)将全部可以用上丹江水。

    喝上“南水”的市民都明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问题在于水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

      为加强水质保护,确保一渠清水北送,我市高度重视水源地和总干渠沿线水质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了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及水质保护工作;严格把关,抓好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新上和改扩建项目的选址审核工作;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突发水污染事件预防工作;开展对进入总干渠的排污整治工作,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配合环保、运管单位做好总干渠两侧保护区内的巡查工作,将环境监管纳入常态化和网格化管理;将治水与治污结合起来、水系连通与城市防洪排涝结合起来、水系建设与城市绿化和三国文化结合起来,建设出具有许昌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形成了“节水活水、治污提标,精建严管、互荣共享”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绿韵满城 渠畔筑起生态屏障

      初冬时节, 站在禹州市钧台街道办事处“城市阳台”上俯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防护林带和生态基地点缀干渠两岸,绵延成一道壮观的生态屏障。

我市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沿线生态林带建设,并把其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认真制定南水北调生态带建设规划,采取政府补贴、政策倾斜、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经济林与生态林相结合等综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认真组织实施。

目前,全市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绿化任务已完成16655亩,占总体任务的102.8%。其中,禹州市任务12780亩,完成12780亩,占任务的100%;长葛市任务3420亩,已完成3875亩,占任务的113.3%。主要树种有大叶女贞、高杆红叶石楠、复叶槭、金叶榆、玉兰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在生态,重点在造林。只有绿化做好了,生态环境保持好了,才能确保水质永续安全。”许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副调研员孙卫东说。

      河道、湖泊碧波荡漾,两岸小道曲径通幽,广场绿地叶茂草丰,生态植被错落有致。为打造出如此的景观效果,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生态林地、廊道绿化与水系建设相结合,依82公里长的城市河道建设绿色廊道,在河流出入城区处建设4处大型生态林带,持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有效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作用;在原有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于今年10月授牌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将三国文化元素融入水系工程建设,凸显鲜明主题、丰富文化内涵,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水文化。

    这些改变,都是南水北调通水后带来的。“现在城市里水净了,岸绿了,环境变好了,我们都喜欢饭后沿河转转,看看风景。家里的饮用水水垢也变少了,更安全也更好喝了。”提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市民曹芳芳不住夸赞道。

                    水清民富绿色经济释放生态红利

    湖光潋滟的水面,随乐起舞的喷泉,设计精巧的游园广场、景观小品,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带,共同构成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图景。

      一进入建安区北海公园区域,立刻有清新水气扑面而来。300多亩的水面蓄满碧水,岸上游园精致典雅,水畔树木随风摇曳,美丽景色与不远处建安区行政中心汉魏风格的建筑相映生辉。

北海是三大水利项目建设中“五湖”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也使我市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201311月,我市开始谋划实施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水系连通工程三大水利项目,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兴水活水之路。

随着三大水利项目的成功实施,我市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新许昌呈现在世人面前,拥有500年历史的护城河重焕生机,“泛舟河上、环游古城”成为美好现实。我市从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一跃成为因水而美的“北方水城”。满城清流赋予我市无穷无尽的灵动,水多、水美,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让我市充满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独特魅力。

    一个缺水的城市成为令人惊艳的“北方水城”,南水北调水源是最大的“幕后功臣”。

    为了用好南水北调水源,我市将置换出来的北汝河地表水源作为中心城区河湖水系主水源,每年可向市区水系供水8000万立方米。同时,充分利用再生水源,作为河湖水系的辅助水源,每年市区水系可利用再生水源4000万立方米,共计1.2亿立方米,为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水源保障。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抓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对城市规划区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591眼自备井全部关停,年压减地下水1360万立方米,地下水位平均回升2.62米,73平方千米的地下水漏斗区已经消失。

    此外,为改善生态环境,我市先后向颍河应急补水6200万立方米,为市区生态水系提供了充足水源,并依托河湖水系开辟了多条水系旅游专线,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打造的许昌曹魏故都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五城联创”,做到了水系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体推进,实现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共建共享。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如今,在一渠碧波的润泽下,曹魏故都许昌勾勒出越来越多人水相谐的美景,正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经典论断做出最生动的注解。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