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环境移民
强化生态建设 永保水质安全——南阳市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
时间:2011-12-30   来源:河南省南水北调网   浏览量:

强化生态建设  永保水质安全

——南阳市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方针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精神,确保调水水质永续安全,近日,南阳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切实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

《意见》指出,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环保优先、改善民生和对口协作的原则,以确保调水水质安全为目标,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构建生态屏障为重点,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手段,着力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确保库区水质安全,构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区。

《意见》强调,一是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彻底清理整顿污染源,全面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大工业点源治理力度。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炭经济和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禁止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造纸、酿造、印染等项目,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关。严格控制水源区矿产资源开发,强化尾矿库治理。切实加强面源污染控制。实施库滨退耕还湿工程、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农药。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加强水环境监测预警。加强丹江口水库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建成水质保护范围内水质监测和生态监控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制定水污染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二是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水源区生态屏障。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设水土保持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营造以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和种草为主的林草防护体系。实施生态移民,改善库周留置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水土保护建设。加强林业、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大力推行封山育林、育草,发展适生经济林。建设库区生态隔离带。优先选择以环境效益为主的植被,建设生态隔离带,保护水质。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镇生活污染,提高发展保障水平。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水源区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加强配套污水处理再利用设施建设,提高污水资源化水平。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南水北调总干渠和受水配套工程、水库、河道及城市生态水系组成的水网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建设山茱萸、丹参、金银花等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集约养殖业。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养殖大户大力发展特色畜禽养殖,实现集约化生产和标准化饲养。严禁网箱养殖,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发展环保型工业。加快发展中药材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特色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和产品认证。做大做强旅游业。强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意见》要求,各有关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案,严格督查奖惩,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全面实施各控制断面水质和控制单元污染物总量达标考核制度。建立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目标管理、问责和高位督查制度,采取定期不定期的督查办法,对水质情况进行严格督查。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部门职责,整合捆绑有效资金,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倾斜。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要大力宣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的重要意义,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的开展,力争在2014年南水北调总干渠通水前,实现丹江口水库南阳水源地水质全面稳定达标,满足调水需要;到2020年,在保证调水水质的同时,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完成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和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环境移民处)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